战国时期秦国为何能够一家独大?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的历史,总是让无数喜欢读史的现代人为之着迷,不仅因为他的跌宕起伏,更是因为很多历史故事能够被我们现代人所借鉴,我们所为熟悉可能仅仅局限于战国七雄,毕竟战国的历史就是这几个较大诸侯国的舞台,其实当时大大小小还有三十多个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无一不是割据一方的地头蛇,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耀武扬威,但是分久必合的历史,也注定了要有一个诸侯扛起兼并扩张统一中原的大旗,这面大旗由最初的魏国,到齐国,再到楚国,再到赵国,可惜他们都没有抓住,最后这面大旗被秦国牢牢的抓住,再也没有松开过。

秦国强大,崛起缩影。

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其实就是大国崛起的一个缩影,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秦国的崛起之路,其实有很多我们现在可以借鉴的经验,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能够一家独大,最根本的原因其实离不开秦国极其善于挖六国的墙脚,也就是积极从中原六国里网罗大贤大能之人,为己所用。


在秦献公主政时期一直往前推的秦国历史上,其实秦国是没有从山东六国挖过墙角的,一来是因为秦穆公称霸之后,秦国一直瞧不上山东六国的人,二来六国之人也嫌弃秦国是蛮夷之地,并不愿意去,秦国闭塞的地理位置和自视清高,注定要被中原六国在实力上碾压。

首挖墙脚,孝公大智。

秦国到了秦孝公统治时期,也正是战国开始大洗牌的时期,睿智的秦孝公看清了疲软的国情和秦献公时期自不量力的对外盲目战争,决定开始改革变法,变法就需要人才,当时的秦国相比较六国,不管从哪一方面都无法比较,尤其是大贤大能之人,山东六国遍地都是,秦国却一才难寻。


秦孝公为了寻找大能之人,不顾当时旧贵族的反对,向中原的诸侯国发布了求贤令,甚至连那些不入流的小国都得到了秦国的求贤令,秦孝公用高官、爵位向中原开启了疯狂的挖墙脚模式,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高官的诱惑让无数士子不顾秦国的落后而奔向了秦国。

任人唯贤,卫鞅为始。

这些士子中不仅有鱼虾,还有一条真正的蛟龙,就是卫鞅,可以这么说,秦国可以强大,离不开卫鞅,卫鞅的变法,彻彻底底让秦国变了一副模样,经过二十年的深耕变法,秦国真正的开始强大起来了,其实在秦孝公以后的历史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中原的士大夫正式开始在秦国历史舞台上发光发亮了。


秦惠文王时期,中原士子公孙衍和张仪开始登上秦国的舞台,公孙衍帮助秦国彻底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并且让魏国折服,张仪此人更是不简单,凭借一张嘴堪称千军万马,不仅成功的瓦解了六国合纵抗秦的同盟,还让六国开始由合纵抗秦变成了连横亲秦,让秦国在外交上纵横捭阖。

不计出身,范雎掌权。

秦武王时期,中原士子甘茂成为了出将入相的权势人物,但是随着秦武王的英年早逝,甘茂也在渐渐的淡出了秦国的历史,秦昭王前期,中原的女人惠文太后和中原士子魏冉开始执掌秦国,惠文太后靠着自己的裙带关系,完美的灭亡了义渠国,而身为丞相的魏冉也让秦国进一步强大。


秦昭王晚期,中原士子范雎开始登上秦国的舞台,范雎此人极其厉害,身为秦国宰相期间,基本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各项条件,比如说他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给秦国统一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比如他的反间计,成功的让赵王换了赵括为将,并且拿下了秦赵长平之战决定性胜利。

奇货可居,不韦大功。

到了秦庄襄王时期,中原士子吕不韦在秦国的历史上开始大放光芒,我们熟悉的可能是他的奇货可居或者是吕氏春秋的编著,其实他在秦庄襄王死后,一直到秦王政亲政之前,整整的把握着秦国几十年,为政期间,对于民生方面也有诸多改善,可谓为对秦国功不可没。

到了秦王政时期,中原士子李斯的光芒开始从秦国照耀在了整个中原大地上,法家思想也正是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李斯在秦王政掌权期间,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的焚书坑儒也让现代人为之诟病,尤其是秦始皇死后,他和赵高的胡搞瞎搞,让秦国二世而亡,更加让人指指点点。

战国时期秦国的逐步强大,其实根本离不开中原士子对秦国的杰出贡献,秦国历经七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但是不管哪一代,都能看到中原士子的影子,如果不是秦国极其善于挖六国的墙角为自己所用,秦国也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性大帝国-秦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31
在我看来,商鞅变法功不可没,当然还有各个国君的发奋图强。
第2个回答  2020-08-19
我觉得是能战,为了爵位,不顾一切,一切为战争服务,君王都是正常在线,英明的。
第3个回答  2020-04-06
战国时期秦国能够一家独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秦国能够到处搜罗人才,比如,当时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来招揽人才。
第4个回答  2020-04-06
因为商鞅变法,把秦国的经济都提升了一大截,在综合国力上,要远胜于其他的国家,这位秦国最后统一做好奠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