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怎么辨别宾语前置

如题所述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å­ç½•ã€‹ï¼‰
②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
③ 沛公安在?(《史记•é¡¹ç¾½æœ¬çºªã€‹ï¼‰
④ “许子冠首?”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孰”、“曷”、“恶”比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是遇到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éžç›¸ã€‹ï¼‰
② 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工春秋•ä»»æ•°ã€‹ï¼‰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å°½å¿ƒä¸Šã€‹ï¼‰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①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② 许子奚为不自织?(同⑧)
③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二)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å®ªé—®ã€‹ï¼‰
② 予不屑之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å‘Šå­ä¸‹ã€‹ï¼‰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不”字。
① 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未”字。
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é­é£Ž•ç¡•é¼ ã€‹ï¼‰
②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③ (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è¯¸è‘›äº®ä¼ ã€‹ï¼‰
以上三例否定词用“莫”字。
①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å®£å…¬åäº”年》)
② 毋吾以也。(《论语•ä¾åã€‹ï¼‰
在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无(毋)”字。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åƒ–公二十二年》)
②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③ 大毋侵小。(《左传•è¥„公十五年》)
④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ç§¦ç­–》)
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几个否定词,一般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置的问题。
这样看来,在第二条规律中,否定必须是“不”、“未”、“莫”、“无(毋),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但是,也并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先秦文献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çŽ‹é£Ž•é»ç¦»ã€‹ï¼‰
② 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åƒ–公九年》)
③ 吾不知之矣。(《论语•ä¹¡å…šã€‹ï¼‰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置的有57置例,后置的有37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
(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åƒ–公五年》)
② 岂不俗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åƒ–公四年》)
③ 舍其旧而新是谋。(《城濮之战》)
④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⑤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å­å¼ ã€‹ï¼‰
⑥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å­ç½•ã€‹ï¼‰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字,尤加强度。”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例如:
①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åƒ–公五年》)
②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åƒ–公二十四年》)
③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å®£å…¬åäºŒå¹´ã€‹ï¼‰
④ 敢不唯子是从。(《左传•å“€å…¬å…­å¹´ã€‹ï¼‰
⑤ 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æ–‡å…¬ä¸ƒå¹´ã€‹ï¼‰
⑥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ä¸ºæ”¿ã€‹ï¼‰
“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工,并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现代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在文言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更多的字组成。这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例如:
① 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è¥„公十四年》)
②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左传•æˆå…¬äºŒå¹´ã€‹ï¼‰
③ 晋士庄了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导志者,有如此盟!”(《左传•è¥„公九年》)
④ 公子 趋进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同③)
这几个例子中的宾语都是偏正词组。①“瞻”的宾语是“余马首”。例②“利”的宾语是“吾子戎车。”例③“听”的宾语是“晋命”。例④“从”的宾语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这个复杂的“者”字词组。
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å…ˆè¿›ã€‹ï¼‰â€”—夫,指示代词。
②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æ˜­å…¬åäº”年》)
③ 康公我之自出。(《左传•æˆå…¬åä¸‰å¹´ã€‹ï¼‰
例① 介词“为”的宾语是“夫人”。例②介词“与”的宾语是“戎狄”。例③介词“自”的宾语是“我”,句的意思是说秦康公是我晋国嫁秦的女子穆姬所生。
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宾语前置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åƒ–公四年》)
②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å‘¨å—•è‘›è¦ƒã€‹ï¼‰
③ 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韩之战》)
④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æ¢æƒ çŽ‹ä¸Šã€‹ï¼‰
例① 前一个代词“是”是“征”的宾语,代包茅;后一个“是”是“问”的宾语,代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件事。例②两个“是”均代葛这种植物,分别作“刈”和“濩”的宾语。例③④中的“是”作介词“以”的宾语。
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大都是上古汉语句式的一些残留。例如:
①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
②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é‚¶é£Ž•æ—¥æœˆã€‹ï¼‰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ç¦»å¨„上》)
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韩之战》)
⑤ 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æ˜­å…¬åä¹å¹´ã€‹ï¼‰
⑥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éžä¹ã€‹ï¼‰
这六例中,前四例的介词分别是“以”、“自”;后二例的介词是“于”,它们的宾语都在它们前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01
简单滴说,宾语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