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赋对西晋诗歌创作的影响

有人知道么?
一定是西晋的。谢谢

  论:“骈赋”对西晋诗歌创作的影响

  摘要: 魏晋乃中国古代文学兴盛的第二个高峰期,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席位。这一时期主要是士族文人创作,具有别具特色的“士族文学”特征,开创了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主要体现在诗赋创作方面。在游宴活动中,咏诗作赋成了娱乐的主题,而赋在形式上追求“骈俪”,正迎合了士族文人的审美需要,于是“以赋法入诗”便成了追求时尚及逞才的体现。本文主要从文学倾向、士族审美与“赋法入诗”等诸方面论述“骈赋”对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 骈赋 游宴 写实 华丽 文学自觉 赋法入诗 士族审美 酒与文学 音乐与诗赋 生活“诗化” 士族文学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云:“汉末魏晋六朝是我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① 同时,也是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阐述的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从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的分裂与曹操的“政令”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了整个魏晋及南北朝的文风。由繁趋简,本文就以文人在“自觉”创作活动中“骈赋”对诗歌的影响作以下几点分析。

  一、 文人兼备众体,以“赋法入诗”

  魏晋时期,赋仍是文学创作的一重要题材。只是,由汉大赋演变成了抒情小赋,并把骈文诸如:对偶、音韵、词藻、用典等特征融入赋中创作,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骈体赋”,以下简称“骈赋”。“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续晋阳秋》)②可见,在健安时诗歌已非常兴盛,其代表又是建安文学集团,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而曹丕又在其《典论•è®ºæ–‡ã€‹é‡Œæ°å¦‚其实地提出“诗赋欲丽“的双轨创作主张。不难发现,赋与诗成为当时兴盛的两项文学活动。而曹植、王璘作为辞赋高手,亦是诗作大家,开始有意识地将“骈赋”特征引入诗歌创作。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赋手法,在诗歌领域内,也是他们率先使用的”。③被锺嵘赞有“骨气奇高,词采华丽”的曹植在其赋与诗中均有明显体现。如《洛神赋》里云: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他的同一时诗作《赠白马王彪》云: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有“七子之冠冕”之称的王璘,在赋与诗方面的成就常与曹植并称。代表作是《登楼赋》与《七哀诗》之二,不但在内容上极相似,且多用骈句,语言精美。

  “源出陈思,才高词赡”④的陆机也是诗赋兼擅的大家,在其《赴洛道中作诗》云: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沈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与其《文赋》中云: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於形内,挫万物於笔端。始踯躅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比较发现,莫不道出了他作赋咏诗之风格,亦可说是“文学自觉”,以“赋法入诗”的表现。坚持这一表现的还有潘岳的《西征赋》与其《悼亡诗》,左思的《三都赋》与其《咏史诗》等等,可谓不胜枚举。

  二、 诗承赋在形式上追求“华丽”之美

  杜预注云:“俪,耦也。”又曰:“字通作丽,又作离。”(刘勰《广雅•é‡Šè¯‚》《说文》)。⑤“华”作“丽”的修辞,“丽”早在汉魏便引入抒情小赋创作,根据赋承骈文的特征,“华”亦为之诞生。“华丽”之美成了汉魏之际“骈赋”的特色。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在思想上指导了诗赋在形式“华丽”方面应有所追求,同时“澄清了当时尚‘通脱’与尚‘丽’的两种文学观念的较量”。⑥被锺嵘称为“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⑦的曹植在其文学实践上做了领头羊,成为魏晋南北朝开启藻丽之风的第一人,无论是从他的《七哀诗》、《杂诗》、《游仙诗》,还是从他的《洛神赋》与《杨德祖书》来看,大都用词华美,骈偶并进,形象生动,形成了“辞采华美”之风格。其中,以王璘为首的“建安七子”在诗赋追求“华美”方面各有发挥,晚一点的“竹林七贤”亦都各有表现。直至“太康”年间,文章追求“华丽“之美形成了主流风气。

  太康诗人,文学中兴之将。其中以陆机、潘岳最为著名。陆机在《文赋》中说:“辞程才以效伎”,著文要:“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⑧为了逞才,诗赋便成了表现太康文人才华最好的载体,从而获得自身崇高的荣誉。于是,他们在艺术上追求“华丽”,在形式上注重技巧,提出“体物而浏亮”的创作主张,加强了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骈赋”的句式用于诗歌创作。陆机在《文赋》中强调“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⑨其风格被锺嵘称为“才高词赡,举体华美”。⑩这些都集中表现出太康“繁缛”的诗风。在语言方面,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的《拟西北有高楼》,张华的《情书》及《美女篇》等;在描写方面,由简单趋向繁复。如:陆机的《猛虎行》,潘岳的《悼亡诗》三首等;在句式和声律方面,由散行趋向骈耦压韵。如:陆机的《赴洛道中作诗》二首,潘岳的《河阳县作诗》二首及张协的《杂诗》,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等等。以上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太康诗风”诗承赋在形式上对“华丽”之偏好,亦是文人游宴作诗,消遣娱乐,对诗歌的美感与艺术精神的特性与自由人格的追求。

  三、 诗承赋“写实”的精神

  曹丕在《答卞兰教》云:“赋者,言事类之所附也。颂者,美胜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⑾提出了对赋新的要求,也是抒情小赋在创作过程“求实”的倾向。加上时政动荡,文学自觉,这种“写实”的精神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亦得到了渗透。魏晋之际,最早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莫过于曹植今存的如《送应氏》、《泰山梁莆行》。表现出对离别与生活困苦的沉痛与悲凉,对动乱社会的感慨激发了作者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建安七子”中王璘的《七哀诗》亦是“写实”的不朽之作,多被后人传诵。同一时期的还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郭门行》以及稍后一点“竹林七贤”中阮籍的《咏怀诗》和嵇康的《幽愤诗》等等。刘师培说“东汉以来,辞赋虽逞丽词,左思《三都》矫之,悉以‘征实’为主”。⑿左思注重“写实”之精神,从他的《咏史诗》中亦有明显之体现。正如“辞赋家的生命之思皆有感而发,具有客观的现实性和主观的真实感”。⒀基于这一点,对诗歌的“写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左思作为一名“触物兴感”的诗人,“虽然咏史咏的是过去之事,但诗人感触的基点却在现实”。⒁他从现实主义出发,对史事意义的发掘体现了作者现实的道德准则。西晋后起之秀的刘琨,也是“写实”的一个杰出代表。锺嵘说他:“自有清拔之气,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⒂处于两晋交替的动荡之际,“政法”混乱,民不聊生,刘多慷慨悲歌之词,其爱国热情纯属可贵。同一时期,表现“坎 咏怀”,流露真情实感的应属郭璞的《游仙诗》了。跟前一时期左思的《咏史诗》相比较,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 士族审美与生活“诗化”的需要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兴盛,“儒教”受尽冷落,畅行自由之风。曹操广纳人才,形成“建安文学集团”,权贵与文人在游宴活动中,酒与文学便成为娱乐的主题。酒能兴性,加上音乐萦绕,兴致勃发。于是,文人们常常“同题”作赋、咏诗。曹丕又倡导“诗赋欲丽”的主张,文人相互逞才,围绕贵族创作的“士族文学”便蕴育而生。它遗弃了旧的形式、风格,创造有鲜明特征的美,在修辞风格上逐渐追求华丽。“其源出于陈思”(锺嵘《诗品》)的陆机在其《文赋》中提出“缘情绮靡”的准则,“持诗歌进一步推向文人化、贵族化,引导了华丽雅致的诗风”。⒃可见,陆机在这方面竭心尽力,推动并形成了文学随士族的生活及审美情趣而创作。士族文人大都风流,对充满诗意的音乐表现的艺术精神,用具有音乐美的诗歌表现出来,广吸“骈赋”具备“华丽”方面的特征,正是体现了“道德修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文品与人品的关系,是古代文论中道德意味极为浓厚的部分”。⒄这一时期,士族文人大都非常重视这一点。若从音乐与诗赋的关系分析,亦不难发现:“魏晋是一个爱乐的时代,上至豪门,下至民间艺人,妙解音乐者甚多。”⒅自汉通西域,西方音乐传入中土。西方音乐在“调和律”⒆上的确立,与“骈赋”形式上要求骈偶,音韵上要求协调不谋而合。“骈赋”不能作曲歌唱,而音韵协调却是音乐节奏的必须,于是诗便成了吸收“骈赋”形式美最好的题材,并得到士族文人的进一步发扬和完成。后来,终究形成了“俪采百字之偶”(刘勰《文心雕龙•æ˜Žè¯—》)⒇的“永明体”和提出“声律论”导致“新诗体”的产生,并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 摘自《中国文学研究》皮元珍《论“魏晋风度”与士文化的审美开拓》 2006年总第80期27页

  ② 徐国荣著《玄学和诗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4年版

  ③ 章培根、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卷 复旦大学出版 1996年版

  ④ 锺嵘著 曹旭集注《诗品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⑤ 姜书阁著《骈文史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

  ⑥ 吴明贤主编《知不足丛稿》《论六朝赋风对诗的影响》 巴蜀出版社 2006年版

  ⑦ 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九月版

  ⑧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第14次印刷

  ⑨ 同⑧

  ⑩ 同④

  ⑾陈寿著《三国志•é­ä¹¦ã€‹ 中华书局出版 1982年版

  ⑿吴云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华书局出版 1995年11月版

  ⒀摘自《中国古代文学论集》何新文《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 中华书局出版 2002年版

  ⒁摘自《中国古代文学论集》蒋方《论左思〈咏体诗〉的变体》 中华书局出版 2002年版

  ⒂同⑿

  ⒃同③

  ⒄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出版 1995年版

  ⒅同①

  ⒆朱谦之著《中国音乐史》 北大出版社 1989年版

  ⒇同③

参考资料:http://www.shaxiang.com/11/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