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记忆规律,即被称为遗忘曲线的现象。他的实验表明,记忆无意义的音节需要大量重复。例如,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16.5次,36个无意义章节则需54次,而480个有意义的音节只需8次重复。这表明,理解是记忆的关键,只有理解的知识才能迅速、全面且牢固地记住,死记硬背的效果往往不佳。
艾宾浩斯的研究还发现,与无意义的音节相比,学习具有意义的材料速度要快得多。例如,他发现记拜伦的《唐·璜》一诗只需大约9次阅读,而记80个无意义音节则需要重复80次,这显示出两者学习难度的巨大差距。这意味着,有意义的材料更容易记忆,并且在回忆时更为轻松。
遗忘曲线反映了大脑对不同类型信息遗忘速度的差异。无意义的音节遗忘速度极快,相比之下,诗歌等有结构和意义的内容能保持较长时间。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以及记忆内容的理解程度对遗忘速度的影响,即理解越深,遗忘越慢。这个原理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习新的知识,还要通过复习巩固,以提升记忆效果。
扩展资料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