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座男”事件是突然礼崩乐坏了吗?

如题所述

“霸座”乱象并非今天才有,很多网友在微博上借此吐槽自己亲历或目睹的被占座情形,就印证了这点。“霸座男”事件可与之归入同类,只不过是更为奇葩:当事人孙某的霸座和事后炫耀等低素质行为,与其博士身份和坐高铁出行的消费表征合成的“精英人士”画像形成巨大反差,这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而霸座也随之被带入舆论视野,取代闯红灯、乱扔垃圾等,成了不守规则、不讲文明的新“典型”。

这就像《人民的名义》火了后,各地“孙连城式蹲式窗口”也接踵曝出,这些蹲式服务窗口以及不以民为本的服务态度,当然不是那一阵扎堆冒出的,而是这类现象终于找到了被曝光的“触点”。

而公众注意力从“霸座男”身上的强烈违和转到霸座行为上面,也有其必然:占座霸座行为在现实中挺常见,跟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很“贴近”,所以极易激起共鸣、引发共情。

以往人们对这类行为可能更多的是曝光无门、报警无果,吐吐槽也就过了。但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和自媒体降低了人们曝光身边罔顾规则行为的门槛,技术赋能下的“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场景,在揭露乱象方面作用尽显;随着权利和文明理念濡染,人们的权利意识在增强,文明观念水位在提升,与之对应的,则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接受程度不断降低。

这无疑是好事:人们对不守规则行为的容忍度变低了,曝光门槛也削减了,是技术与理念共推下的进步,也意味着,不守规则行为遭到的舆论制衡在加强,遁形的空间在压减。这也会倒推公共空间恪守规则共识的形成和社会治理的完善。

“俗尚计日而更”,本质上,文明的养成也需要舆论力量的倒推,最终实现“由力而起、由善而达”。这里的“力”,就包括媒体的曝光之力、舆论的监督之力。

“霸座”者遭密集曝光,不是突然礼崩乐坏了,而是舆论场“搭车式曝光”和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当霸座行为被越来越多地曝光、谴责和约束,社会文明自然也能“更进一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