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题所述

从教这么多年来,我的最大感觉是学生不喜欢提问,即使有问题,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质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由于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因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我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新奇事物出现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释“这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时探索、研究、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行为就很可能相继发生。初三化学是学生的一门启蒙学科,这里面蕴涵着趣味无穷、千变万化的科学知识,教材的版面设计更是丰富多彩,对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肯定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有千万个“这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细心地发掘学生微小的创造火花,创造条件使其闪烁发光。不要因为学生的某些问题很肤浅,甚至有些不着边际,就置之不理,甚至讽刺挖苦,从而影响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变成“闷葫芦”。
二、注重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仅是学习主体,而且还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学习活动的产生与学习情境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并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指挥者,不管是教材的处理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都由教师来控制。因此,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一针见血,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1、提供素材,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初三化学涉及很多基本理论和概念,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定义,让学生理解、记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而新教材中,不再强调学生对某些具体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重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应思考提供哪些素材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深入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如对“微粒构成物质”核心概念的形成,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水的电解和氧化汞的分解过程,通过对比,学生马上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汞原子直接聚集成物质了,而氢原子、氧原子没有呢?”学生从而知道原子、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也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重视探究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探究实验中,笔者首先结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气体选取装置的一般原则,然后请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思考自己该怎么设计实验,做到人人心中有草图,再给出仪器让学生实验。经过第一轮实验,学生就得出了很多套发生装置:有的是试管或烧瓶等加一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有的用到了双孔橡皮塞,添加了长颈漏斗;有少数学生还采用了注射器。当然还有些学生的装置不是很科学,这时,我请不同类型装置的设计者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装置,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分析自己装置的优缺点、可行性。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发现自己的装置虽然简单,但添加药品不方便;有的发现自己的装置不好控制反应的进行。这时有个学生马上问道:“老师,能设计一套又简单又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的装置吗?”我回答道:“你问得很好,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问题。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请同学们再试一试,看谁能成为一名最出色的设计师。”学生的思维立即又活跃起来,开始在实验台上搜寻。这时有学生看到了桌上的破试管,他们立即举手告诉我他们设计出来了,并向其他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后,他们的脸上明显露出兴奋与自豪的笑容。
3、制造悬念,“逼迫”学生产生疑问
悬念是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它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讲浓硫酸的腐蚀性时,笔者问了一句:“同学们见过黑面包吗?”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有的问:“哪里有?”有的问:“黑面包怎么做呢?”我不动声色地做了实验,学生感到非常神奇,纷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白糖怎么会变黑呢?”“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呢?”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感觉很轻松,问题自然就问出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2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收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2个回答  2018-01-28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诞生”。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由于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因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现实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是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在我市全面使用新教材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仍有很多教师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目前一些优质课观摩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很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难得看见有学生在课堂上“敢”向老师提问、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么,现在的化学课堂上,学生提问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学生提问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笔者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问题可问

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和课本,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所以无问题可问。

2.不敢问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有心理顾虑。他们担心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说错了被人讥笑或害怕老师说自己“插嘴”。正是由于这种思想长时间的存在,而使学生无疑可问。

3.不知道如何问

长期接受一问一答式教学,只是遇到不会做题才问一下,缺乏提问能力,没有形成提问习惯。

4.没有机会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都由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包办,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习惯了不提问,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也就逐渐丧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