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到底写的是啥意思?

如题所述

南朝留下的古庙有480多座,无数的建筑都被风、云、雨覆盖着。”南朝有480座寺庙,在众多建筑的雾霭雨中,有一处江南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其中夹杂着沧桑的情怀。南朝遗留下来的许多佛教建筑,在春风雨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了迷茫之美。诗人在这里并没有说“四百八十宫”,而是说“四百八十宫”,显然有着自己的含义。南朝统治者因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据《南方史·郭祖慎传》记载,“当时的皇帝对佛经的解读很容易,所以先人说的东西特别多。

1.表达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仰慕和向往。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论”,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奉承佛教著称,杜牧时代的佛教也是一种恶性发展。杜牧有反佛教的思想,因为最后两句是讽刺。他们认为,京城下有500多座佛寺,非常宏伟,僧尼10万多人,资产丰富,不得不说是非常好的。”

2.江南春景

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也可以飘一点历史情怀。作者的情绪表达是中性的,没有明显的仇恨,没有明显的罪恶,只是在一个简单的风景里,咏春。有声音,颜色,空间扩展和时间追踪。诗人用一种非常通俗的语言,用短短的28个字,描绘了一幅生动壮丽的江南春景。


3.诗歌内涵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庙”明显少了。如今“480座南朝寺庙”已成为历史遗存,成为江南美景的一部分。美学上不乏讽刺,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这首诗中的四句话,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0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一些学者认为杜牧这首诗名为咏春,实则是借往昔繁华抒古今兴亡之叹。的确,唐代诗人素来有借古讽今的传统,在《全唐诗》中咏史的诗句随处可见,而杜牧更是其中杰出者。据《新唐书》记载,时人称杜牧“有王佐才”,“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至。”与胸怀天下的士子一样,杜牧强烈的使命感在其作品中表露无遗。

这首《江南春》就是他的代表作。晚唐之前的咏史诗多用古体与律诗,但杜牧独出机杼喜用绝句。所以如此,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在专制体制下,没有不是的天子,臣民对皇帝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根本就做不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往往会适得其反引火烧身,甚至带来杀身之祸。最高明的办法,无过于“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但许多文人无法掌握这个尺度,一不小心就容易管不住自己的臭嘴。

杜牧作《江南春》的时候,正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在经历了唐武宗大肆毁寺灭佛之后,唐宣宗开始着手恢复佛教。史料记载“自元年(847)正月,洎今年(大中五年)五月,斤斧之声不绝天下,而工未以讫……”。

杜牧作此诗,正是借咏江南春景之意,行诗谏之实。“烟雨”二字为全诗诗眼处,景可以空潆飘渺淡远,历史却是触手可及,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借古讽今,杜牧此诗真所谓用心良苦。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用江南书写的一座寺庙的景观。实际上,这是一个抒情场面,建于南朝如此众多的宏伟的庙宇如今已不再繁荣,表达了一个事实,即一切都无法承受历史河流的冲刷,最终是土灰。是人借此来对唐代的讽刺统治者给予警告,要多做的是为了人民的福利谋划。

南朝四百八十寺 

这座寺庙充满了沧桑的感觉,许多是南朝遗留下来的佛教建筑物在春雨中隐约可见,这增添了令人困惑的美丽,480座寺庙已转变为景观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和春风的磨砺下,它们已成为南朝时期佛教的大部分遗迹,朦胧的春雨使寺庙更加美丽。

《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清楚地说少于“四百座寺庙。”如今,“具有400年历史的南朝庙宇”已成为历史遗迹,并已成为奇妙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少楼台烟雨中

烟雨不仅是江南烟雨的现实,也是思想中存在的朦胧历史感。房屋中色彩斑驳的寺庙和佛教寺庙总是给人以深深的感觉。

现在,诗人打算使它出现在朦胧的烟雨中,增添许多迷人的色彩。这种绘画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艳形成鲜明对比,使“江南之春”的绘画更加丰富多彩。

当时,南朝建造了许多寺庙。时至今日,山川依旧,楼台已成古迹。诗人在烟雨之中遥遥相望似有似无,留下了一些感慨和遗憾。

第3个回答  2020-09-19

这首《江南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一些学者认为杜牧这首诗名为咏春,实则是借往昔繁华抒古今兴亡之叹。的确,唐代诗人素来有借古讽今的传统,在《全唐诗》中咏史的诗句随处可见,而杜牧更是其中杰出者。

据《新唐书》记载,时人称杜牧“有王佐才”,“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至。”与胸怀天下的士子一样,杜牧强烈的使命感在其作品中表露无遗。

这首《江南春》就是他的代表作。晚唐之前的咏史诗多用古体与律诗,但杜牧独出机杼喜用绝句。所以如此,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在专制体制下,没有不是的天子,臣民对皇帝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根本就做不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往往会适得其反引火烧身,甚至带来杀身之祸。最高明的办法,无过于“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但许多文人无法掌握这个尺度,一不小心就容易管不住自己的臭嘴。

杜牧的绝句就很含蓄婉转,高手过招点到为止。如《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倘若杜牧是个导演,那他一定是极高明的导演。镜头下,只是几个由远及近的画面,就将一件历史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一字旁白,心有灵犀的观众也知道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江南春》也是这样的一首绝句,水村、山郭、酒旗,画面感如此强烈,会令读者误以为这是泼墨山水的印象江南。一般讲来,广义上的南朝是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偏安江左的政权,因为他们的都城都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因此也称为“六朝”。而习惯上,只是将宋、齐、梁、陈四个短命政权称为南朝。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大约为一百七十年。短短的一百多年间,就走马灯一样更换了四个王朝,这样混乱不堪的历史时期,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统治者居然还有闲情逸致修筑“四百八十寺”?

其实,杜牧“四百八十寺”只是泛指,南朝一百多年间修建的佛寺具体数字只怕谁也说不清楚的。就拿建康一地来说,到唐初时,就至少有寺院五百余所,历史上,建康城的寺院大多建在城南,直到今天,南京地方仍有“出了南门尽是事(寺)”的俗谚留传。据专家统计,刘宋时,有寺院1913所;萧齐时,2015所;萧梁时达到巅峰,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陈朝时,尚余寺庙1232所。

第4个回答  2019-09-21
这句是借古抒情,之前南朝建立了很多寺庙,现在已经不见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