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后为什么是魏晋集团获得胜利 统一天下?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魏蜀吴,总体来说,还是魏国实行农耕政策而鼎立中原。

从魏国实行农耕政策以后,兵甲屯田。当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实行比鸟屯田的政策,一度在中原获得了很大的名声以及威望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力得以发展壮大。

反观蜀国,虽然说在演义里面,诸葛亮是七擒孟获,或者说是流出七三,但是事实上来讲,七擒孟获这个也就表明了,其实他的统一并不是很牢固。

还在孙权这里江东的时候,与士大夫家族保持友好的关系。

早些年的时候孙权还是任人唯贤,但是到了晚年,就有点刚愎自用。

当分权统一江东之后,以长江为天险,以赤壁之战打了滔滔,不敢南下之后,曹操其实也是在休养生息,发展势力。

把蜀国和吴国两个人之间常年有间隙,古时候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意思就是说中原物理丰富,人杰地灵。

其实在汉朝来讲是比较尊崇正统这一说法的。

不然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为了想获得正统拳,居然获得了震同学,那么就会有大批的人才奔往中原。而来,投往曹操麾下。

其实在演义里面,有些东西也表现的很清楚,在诸葛亮就出祁山的时候,蜀国的本地门阀,李岩偷着军粮不改,其实也是蜀国治理的一种体现。

一部电视剧叫做军师联盟,里面讲的就是司马懿,曹操,曹丕,这几个人已经土制,总算是中原武林风付总,算是中原日渐强盛,以至于之后才有实力去打败蜀国和吴国。

和现代所看到的局势不一样,现在的趋势是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在古代就是如今的河南,河北中原那一块相对比较发达。

就算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之后,蜀国在年年的北伐之后,国力日渐空虚,民生日渐凋谢。

所以蜀国不管是从整个国家层面上来讲,还是从底层人民的矛盾上来讲,都是不同意的,不完整的也是不牢固的。

反观魏国实行的兵甲屯田的政策,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得以衣食无忧,那么这个时候就算是想开动战争那么多,后续的粮草也都都是蜀国和吴国的几倍。

当一个人在蛰伏的时候当一个人在隐忍的时候,其他的两个人却是在炫耀,或者说是不务正业,那么自然就会是励精图治的一方,会获得很大的优势和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自古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比如,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群雄逐鹿,前有魏、蜀、吴三国三足鼎立,后有司马氏一统天下三家归晋。“天时”、“地利”、“人和”在其中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这要从刘备的“三顾茅庐”说起,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中原,已占“天时”;而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占了“地利”;刘备要想图天下,只有靠占“人和”起家。

不出其所料,请出“卧龙”诸葛亮的刘备与孙吴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这就说明,仅靠“天时”、“地利”、“人和”单一要素,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刘备趁曹操元气大伤之机,夺取了荆州、益州,封“汉中王”,独霸一方。至此,魏、蜀、吴三国都各有所成,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首先是曹丕,继承了曹操留下的基业,竟逼汉天子退位,自己建立了魏国,违背了初衷,致使“天时”大损,这就为后来司马氏篡权埋下了伏笔。

再就是刘备,以给关公报仇为名,尽起倾国之兵伐吴,却不带上诸葛亮,以为自己统率了几十万大军就叫占了“人和”,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三百里,几乎全军覆没,致使“人和”大损;他“托孤”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自己“人和”的关键原来是“卧龙”诸葛亮。

只有孙吴,不思进取,光守着“地利”,却不去加强自身的“天时”和“人和”。

就在这个时候,北魏出了个司马懿,此人好生了得,竟能与“卧龙”诸葛亮打成平手,待诸葛亮走后,他理所当然成了“人和”之关键,司马氏趁此良机大权在握,没有去重蹈曹丕逼退天子的覆辙,而是用心的去巩固自己的“人和”。

占了“人和”的北魏已经势不可挡,首先灭了已不占任何优势的蜀国,而后又灭了只占“地利”的孙吴,至此,天下归一,司马氏自然天命所归,皇袍加身。

为什么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呢?事在人为,逐渐将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集于一身,自然成为最后的赢家。

第2个回答  2018-01-29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各位英雄的豪言壮语,揣测一下英雄的情怀。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曹操还说,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从这一番话来看,曹操的雄才大略雄天下,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但是具有正邪互有的性格,正中带有三分邪。

刘备,忽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的志向是匡扶汉室,用仁善待人,五虎上将,卧龙凤雏都能为其所用,得人者刘备也。

以上是,曹操刘备。下面来说下诸葛亮和司马懿。

诸葛亮,未出草庐,而知三分天下。刘备去找诸葛亮,诸葛亮的策略,在隆中对中体现。核心,就让刘备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抗曹。等待时机北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到底谁能最后一统呢?

电视剧中司马懿曾经在自家府中写下八字“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然后告诉自己两个儿子说想魏蜀吴三分天下,刘备乃一织席贩履之徒,却能偏安一隅,自成霸业,内中奥妙四个字尽可囊括,司马昭司马师相继附和曰“笼络人心,驾驭百姓”,然后司马懿欣慰地点了点头。得民心者可为天子,得天子之心者可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只可为大夫。司马懿最后告诫俩儿子说记住笼络人心,一统天下,这也为后来的事做了铺垫。

而最终为什么会是三分归晋,在魏国得势的司马氏统一天下。

笔者认为,第一,司马家族占了天时,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诸葛亮虽得明主,但未得其时。而且赤壁之战,天下三分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形成了,但盛极而衰,在三国相持阶段形成后,蜀国诸葛亮六出祁山,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而魏国以逸待劳,国力提升了,实力增长了,为魏晋集团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第二,司马懿的战略眼光要比其他的英雄更长远,初期的隐忍,深藏自我,小心的做曹丕的太傅。都说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作为和诸葛亮齐名的大家,司马懿审时度势,一直到三国争斗到都很虚弱的时候出山,而且还发现了钟会和邓艾两个人才。司马懿对时机的把握和应变登峰造极。

第三,也是司马懿和诸葛亮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人心的重视。司马懿评价刘备能从一织席贩履之徒成就霸业,原因就在于刘备能得人心。在三国那种大环境里,尔虞我诈,军事上阴谋诡计的环境里,能从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角度出发,也只有刘备和司马懿了。而司马懿说的是笼络人心,比刘备的那种正统的爱民思想,更强调目的性,就是为了统一天下。

所以,整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军事斗争描写太多而忽略民心部分,而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来说,只有小说的最后部分,才由司马懿家族来点出,确是整部小说的精华妙语金句之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