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详细介绍如下:

一、五行学说简介:

1、五行学说为中医哲学思想五行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等,为中医基础学术理论。

2、指五行在医学应用,发展为一种中医的学术理论。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二、基本内容:

1、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2、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侮相乘等理论以阐述五脏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可以认识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类经》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

3、《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有所丰富,观点也有所更新,故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便与哲学上的五行日趋分离,日渐为脏腑相互关系所更替。因此医学上的五行学说与逐步趋向唯心的古代哲学上的五行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