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中国人的思维是强调过程,美国人的思维是强调重点

这可以从两个的语言看出来。首先必须明确,思维是一种语言。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一个共鸣器放在正在思维的人的耳边,可以看到共鸣器共鸣,把共鸣器的波纹用仪器显示出来,与思维者的脑电波相符,证明了思维也是一种语言。

现代汉语强调顺序性,单句的基本结构都是:<时间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如果是问句,就在句子最后加上一个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吗或呢”。

如果是感叹句,就在句子最后加上一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啊或呀“等。很少使用倒装句式或者强调句式。

英国人所说的英语则不同,我们很难在英语比较复杂的单句中找到完全顺序式的句子。

在英语的单句中,到处存在倒装的句式,这主要是为了强调。而且英语中还有专门的强调句式:It is ... that....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前面先说。是英语的语言方式,也影响了美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

在疑问句上,也有这方面的讲究,特别是在特殊疑问句上,更是要把疑问代词放置在句子最前面,问时间先要说“When”,问东西先要说“What”,问地点先要说“Where”,问方式先要说“How”,问原因先要说“Why”。

在感叹句方面,也有专门的句式,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一种结构是How+形容词或副词,句子的重点就在这个形容词或副词,另一种结构是What a 加名词。

句子的重点就是这个名词。这些要是用中文的顺序式翻译起来,就可能译不通,或者很令中国人奇怪。

比如:

How beautiful the girl is!这个女孩好漂亮啊。在美国人看来,在这个句子里,女孩是次要的,漂亮才是重要的。

如果用中国的顺序式来翻译这个句子,就成了:多么漂亮这女孩是。显然句子就乱了。
如要既要强调漂亮,又要强调女孩,英语就会说:

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is!或者What a smart girl she is!

如果用中国顺序式来翻译的话,就成了:多么一个漂亮的女孩她是!

所以中国和美国两国语言的差别,决定了中美两国人民在思维上的差别。

二、中国人比较求真、比较务实,东方人求积极,求“正能量”,求痛快

美国方面做宣传时,都是把对方说得多么多么厉害、多么多么吓人。冷战时说苏联很可怕、近年来也有中国威胁论等。

因为美国老百姓,是那种如果你不把对方说得很吓人,美国老百姓就懒得关心的思维方式。比如二战,如果不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老百姓、国会根本就不同意美国参战。

而东方,不仅中国,也包括苏联、日本、韩国、朝鲜……都喜欢把对方说的很垃圾,把自己说的很牛逼的宣传方式。

因为东方老百姓,是那种“你不把自己说的很牛逼我凭什么听你的、我就不跟你走”、“你把对方说的很可怕那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那不是胳膊肘向外拐吗?”的思维方式。

三、《论中国》的作者、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于:美国人认为全世界应当是我这个样子,因此美国人具备着某种传道士式的思维方式。

而中国人则认为,如果你生下来的时候不是中国人,你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美国人非常不同,但双方都必须认识到另一方取得的成就和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扩展资料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

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

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

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

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

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

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参考资料:观察网—基辛格就中美关系发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