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父母皆祸害”这个观点?

如题所述

父母皆祸害这一观点并不是一个客观合理的观点。这种观点表明了一种简单化和片面化的思考方式,它可能来源于个人的不良经历或是个人的不满意,但是不能够代表整个社会的常态和现象。

首先,这个观点依赖于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的逻辑操作,即把所有的父母都归到“祸害”一类中,这种操作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家庭现实与情感经验的,那些被父母亲情滋润、教育成长良好、相互信任,建立强有力的家庭纽带和情感纽带的人会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性。



其次,这个观点的基础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思想偏差,教育出现了较大的失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个父母的成长经历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传统、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等等。表达这的观点只是把个体经验泛化到整个社会,把一个毒瘤行为污染到整个群体中。

最后,这个观点没有给出明确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假设“父母皆祸害”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有没有提出如何解决这一社会现象的环节呢?那么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一个人,而应该参考这个人的行为和状态,尝试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父母皆祸害是缺乏客观性和逻辑性的。我们不能以此贬低所有的父母、否定所有父母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真实反映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理性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家庭现实,耐心学习沟通与缓解冲突的方式和方法,以建立更加美好、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3
(一)

7月21日,河南郑州荥阳,在经历洪水灾难之后,蓝天救援队从一坍塌房屋的废墟中,救出一名被困一天一夜的3-4个月大的婴儿,在救援人员的怀抱中,孩子的啼哭声令人无数网友泪目。

婴儿母亲的安全问题也让无数网友揪心。

22日下午,新闻发出,孩子母亲被找到,但已不幸遇难,救援队员对记者说:“孩子妈妈被找到时,还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她是在最紧急时刻将孩子举起,并抛到了安全地带,所以孩子才能活下来。”

两则新闻都让人泪目,第一则是因为感动和感恩这个小生命的坚强。

第二则是因为母爱。

这让我不禁想起汶川地震时候的另一位妈妈,她在地震突来时,用身躯护卫着孩子,将只有三四个月大的孩子保护在怀抱里,自己的后背顶住千斤重的坍塌房屋。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在废墟中用手机上打出这几个字: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

母亲被发现时已经离世,但是孩子却因为母亲的护卫而得救。

(二)

父母之爱子,会千方百计地为之计深远,更会在千钧一发时刻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

古往今来,从战国策中的赵太后给小儿子谋划安排人生,留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千古佳话;到今天这些在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又到寻子几十年的郭堂刚们。父母之爱,从来都是纯粹而伟大的。

但从何时开始,豆瓣、知乎上出现了一类认为“父母皆祸害”的年轻人。

诚然,我们绝对不排除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根本不配做父母,不抚养孩子、虐待孩子、甚至有重庆杀子这样的人渣,作为长大后的子女,我们讨伐这样的父母毫无问题,全社会都在抵制这样的人。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在性格上的缺陷、生活的不如意、感情的不顺心归结到父母身上,得出“父母皆祸害”的理论,然后评论区里互相支持,这样的父母,不值得我们给他们晚年的陪伴。

可是,我们的父母当年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而且由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局限,他们大多数在照顾对我们衣食起居的同时,还要为生计奔波,为农事操心劳作。

所以他们会忽略我们的心理成长,甚至直到今天还会有一些很顽固的认知,不理解我们成长的苦、生活的不容易。

甚至有些父母自己也从原生家庭、从他们自己的父母那里继承了很多性格缺陷,他们爱我们,却也给我们成长附加了很多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今天因为爱孩子而给他们更多的补习班剥夺了他们的娱乐时间,而这在二十多年之后成为我们的孩子怨恨我们的原因,那么那时候的我们会如何伤心呢?

所以,已经长大的我们,可以偶尔抱怨,也可以任性的不逼迫自己和他们故作亲密。但是,只要他们未曾遗弃我们,那今天我们一定不要怨恨他们。

怨恨父母,会让他们原本就不幸、辛苦的人生更加凄惨。更重要的是,怨恨父母,对解决我们今天的心理困境和生活困扰没有任何帮助。

学着和不优秀的父母和解,和自己的过往和解,即便不原谅,也可以说一声,“算了,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生活。”这样的我们,在不好的原生家庭出身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拥有真正的成长,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解放。

(三)

作为父母,我们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付出生命,给予他们全部的爱,却又往往在日常的琐碎中把爱消磨掉,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压力,不是温馨的爱。

我们可以问心无愧是在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可是我们必须要常常思考,这样的付出对孩子的成长是真的有利还是有害?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具有极大的滞后性。

你今天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提高分数而对他进行惩罚、冷暴力,他无以反抗,但这有可能成为青春期的心理阴影。

前几天和一个妈妈朋友聊天,她苦恼儿子每到大考就发挥失常,然后她也自我剖析原因,说,可能是因为四年级时候孩子因为贪玩成绩没考好,她大力发雷霆、处罚孩子,还几天没和孩子说话。自此之后,孩子好像就变得每逢大考就紧张。她很后悔孩子因此自信心受损。

很多父母都是在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后悔,“只要他能回到之前快乐健康的样子,哪怕成绩不好也没事,只要以后能够健康生活就行。”

可是,孩子的人生不会给父母太多的试错机会。

但也不是说,这就让我们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能打不能骂。

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最重要的,父母要放下教育焦虑,拥有正确的教育心态。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好,所以要求他们有好的成绩读好的学校,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确实在当下的社会,读书成绩是筛选人才的一个重要依据。

可是,我们却忘了,孩子今后过得好不好,与是否成为顶尖人才没关系。最最重要的,是我们教会孩子爱生活、爱自己,有爱与被爱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从普通的日子里发现幸福和美好。

如果孩子天赋很好,那我们就努力为他打好基础,让他们能够站在我们肩膀上更好的前行。

如果孩子天赋一般,或许我们教育得更严格一些,那么他们今后的收入会是年薪20w,但是他们可能在成长中背负了很多压力,可能会有心理问题,生活并不那么快乐。

如果我们顺其自然,他们只有普通的成绩,普通的学校,那么他们收入只有12w,但是却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长大之后虽然生活普通,但是是日子幸福快乐。

我相信,更多的家长会选择后者。

在纪录片《被设计的布兰妮》中,我们很惋惜一代歌后小甜甜先是被前夫虐待、精神控制,后又被父亲宣称为精神病人进行控制。作为美国的娱乐明星,她被媒体误解、有压力都是难免的,毕竟她也收获了名声、金钱。如果她有一颗强大的心,在成长中学会了爱与被爱的本领。那么,我想,她可能就不会遇到渣男前夫。即便遇人不淑,也能够壮士断臂,继续自己不错的生活。可是,在我们看来功成名就的她,却是不可思议的软弱。

相反,同是娱乐圈的黄奕,她成长在父母离异的家庭,和奶奶一起生活。在娱乐圈也经历过闪婚闪离,然后遇人不淑,被渣男前夫家暴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但是被迫离开娱乐圈的她,在事业上勇敢前行去创业,在餐饮、烘焙、育儿等领域辛苦努力、绝地逢生,至今已经小有成就;在生活中她一次次打官司争取女儿的抚养权……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有魅力的女性黄奕。

思考两个人的人生差异,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布兰妮的父母不曾爱她,更没有教过她如何去被爱去爱人。

而黄奕虽然原生家庭也并不完美,但她多次表示,父亲很爱自己,这在她成年之后能够体会到,同时奶奶也给了她充足的爱。这虽然让她在成长中没有完全学会爱与被爱,在成年后走过很多挫折。但因为那些爱,让她能够在跌倒之后爬起来。

这也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可能不能够成为完美的父母,难免让孩子今后遇到挫折,走些弯路,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教他们爱与被爱了,那么他们就不会被挫折毒打到一蹶不振。

教会孩子爱与被爱,需要我们家长放下焦虑,平常心地对待孩子的未来,更需要我们在细水流长陪伴,在润物细无声中把爱传递给他们,把我们的爱化成他们成长中的“黄金软猬甲”!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