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水平的评估

如题所述

评估ERP实施水平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一个控制工具,使企业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因而评估的服务对象首先应是ERP系统的使用对象,同时包括软件的基础功能、性能的测试。这样,这里从质量测评、应用水平评价两个方面,来评价企业ERP实施的总体状况。

6.4.1.1 软件质量测评

尽管对ERP软件系统的质量测试有很多种方法,我们采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软件产品测评规范》中的“ERP软件测评指标”,如表6.3至表6.5所示。其中,表中标有“☆”的二级指标为基本功能指标,其他二级指标为扩展功能指标;在三级指标中标“*”的表示该指标是其二级指标中的关键性指标,此指标的测试“通过”或“不通过”将影响其上级指标,即二级指标的“通过”与“不通过”。

表6.3 功能测评

续表

表6.4 性能测评

续表

表6.5 用户文档测评

测评时可采用模糊数学模型或层次分析法进行合成计算,其步骤为:①对底层评估指标进行评价,获得评估结果;②对相应评估指标设置权重,使之满足归一化;③进行合成运算,获得该评估组的评估结果;④用上述方法获得其他同级评估组的评估结果;⑤设置该级评估组的权重,合成运算得出上一级评估组的评估结果;⑥重复上述过程,计算得出ERP实施的总体水平的评估。

6.4.1.2 应用水平评价

由于企业实施ERP系统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更好地支持决策、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也就是说市场竞争压力是企业应用ERP的直接动机,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变能力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当ERP系统实施完成后,企业对系统的认识不仅仅体现在软件功能、性能方面,更多的是注重软件系统给企业所带来的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本降低或生产效率的提高,即企业实际应用水平的变化。企业应用ERP系统的成本与利益是其投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企业计划控制水平表现为企业的内部监控能力,监控能力也是应变能力的基本保障;更好的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特征可归结为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企业ERP应用水平应从运营成本、信息质量、监控能力、应变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衡量[24]

(1)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库存投资成本、制造成本、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等,由于ERP系统的科学流程会大幅度提高库存控制、供产销过程控制、预算控制的效率,以及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处理效率,从而衡量运营成本降低指标为:①存货周转增长率,即实施前后的存货周转率的增长比较;②销售毛利增长率,其中的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③期间费用降低率,其中的期间费用率=(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收入。

(2)信息质量。信息质量指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企业管理数据又可分为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这样ERP系统应用的信息质量指标为:①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包括库存记录、物料清单、工艺路线的准确率;②业务与财务数据的集成性,包括成本核算和车间成本管理的数据集成、应付账款与采购的数据集成、客户订单履行情况可实时跟踪;③管理人员对ERP数据的依赖性,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使用ERP数据辅助决策、中层管理人员使用ERP数据编写分析报告。

(3)监控能力。监控能力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整个企业业务运作的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能力,其衡量指标有:①管理人员数据,包括人员数量比例、管理层次多少;②计划编制能力,包括车间作业计划依靠ERP编制、能力需求计划依靠ERP编制;③预防控制能力,包括营销费用与管理费用等费用性开支实行机内事前控制、客户订单的确认受客户或销售机构控制、采购订单的确认受供应商信用控制;④预防控制水平,包括主生产计划完成率、产品合格率、费用开支计划执行率。

(4)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不仅反映了企业基于时间的竞争能力,也是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其衡量指标为:①计划编制周期,包括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周期、能力需求计划编制周期;②内部报告编制周期,包括内部报告编制周期、会计报表编制天数;③准时交货率,包括客户准时交货率、车间准时交货率、供应商准时交货率;④运营协调水平,包括停工待料次数、资金到位率。

指标表述形式采用直接陈述句形式,其中四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应采取“应达结果”和“应做事项”并重的原则;而各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都与行业特征直接相关,其设计可参照企业的类型而定,上面所列出的三级指标均是根据制造业设定的。指标得分由评估人员判断评分,采取5级评分,综合评价得分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