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也分“南北卷”?

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也分“南北卷”?

当时知识分子,南方比北方多,为了更公平选举人才所以出现了南北卷的现象。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作为一名从一无所有的乞丐,成为一国之帝王,他清楚的明白老百姓生活的不容易,所以对治理国家任用贤能非常的看重,朱元璋是非常看重科举选拔,他认为国家要变强就得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出现,在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到达了另一个巅峰。

朱元璋晚年时候,科举选拔出现在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儿,那就是那年选拔上来的考生大部分全是南方学子,很多北方学子都不干了,堂堂大明王朝,重南轻北根本不把我们北方学子放在眼里,这话也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面,他也觉得很奇怪,也听说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所以徇私刻意不录取北方学子这种传言。

就下令重新审核考卷,到底是不是刘三吾等南方主考官搞的鬼,一查就见分明,反复查了两遍,最后结果都是南方学子的文学功底确实比北方好,主考官一点儿毛病都没有,朱元璋就找到刘三吾这位老同志,好说歹说你随便糊弄一下,弄一些北方学子上来,但是刘三吾不干,这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不能徇私。

朱元璋一听你这个老东西,命人拖出去砍了,然后录取考生就按朱元璋说的办,平息一下北方学子的怨气,后来的明朝皇帝为了更好地公平对待学子,所以开创了南北试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明朝的科举考试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这是因为南北存在文化差异,分为南北卷可以让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南北卷是南方和北方的学子分别进行考试,通过考试来入取进士,然后再进皇宫进行殿试,然后再由皇上钦点出三甲和庶吉士,这样就非常的公平,在明朝之前的南北朝,是将南方和北方分开的,从宋代开始北方就长期战乱,非常的不稳定,经济和文化重心都开始南移,因此南方开始被打压,科举也受到了影响。

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统一了我国,不再区分南北朝了,而北方自靖康之变之后就混战不止,影响非常大的,因此北方人很难受到很好的教育,多次考试之中都是南方的成绩更好,接下来我们就要说一说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南北榜案”,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的学子,因此引起了北方学子的不满,北方学子联名上书质疑科举考试存在徇私舞弊。

朱元璋知道后大怒,并要求重新阅卷审批,但结果还是一样,录取的依然全部都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对复试的结果还是不满,说存在放水的嫌疑,朱元璋因此非常生气,于是将相关官员不是处死,就是流放了,之后又重新开考并由朱元璋亲自监考,而这次科举考试录取的则全是北方的学子,终于让这件事得到了平息。

其实这就是一个冤案,这些官员是无辜的,确实当时的南北文化差异很大,之后杨士奇大学士就向明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的设想,并得到明仁宗的认可,从此以后明朝一直都是南北分卷的,并且长达200余年,也正因为这个设想从而达到了“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效果。

第2个回答  2020-09-19

明朝为了选拔人才也每年设立科举考试,目的就是为了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效力,现在推行的各省考试就是来源于古代,主要是考虑到古代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学生学习的成绩有所偏差,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南北卷。

这里解释一下当时的考试流程,首先是在考生按照自己所在的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参加考试,被录取的称为进士,然后再一起统一参加殿试考试,被皇帝亲自选出三甲和席吉士,这个制度在明朝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几乎两百年的时间一直在使用。

为什么要推行南北卷呢,这里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大概在明朝洪武年时期,有一年的科举考试中,被录取的几乎全是北方的人士,因此怀疑是故意作弊导致的,主考官被杀掉,后人流放,而到了1397年的时候,在二月份录取的人群中,又几乎全部是南方人,被朱元璋发现了,怀疑是蒙蔽圣听,因此将相关的官员全部处理,并在此命令到六月份的时候重新考试。

后来在朱元璋亲自主持下,被录取的几乎是北方学子,才平息了这次的风波,因此后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就设立2月份的考试为南榜,6月份的考试为北榜,这样的话南北方的学子都能参加考试,还比较公平。

其实这还是反映了当时环境下的教学制度问题,所以到了后来开始按照省进行划分,然后进行调整,规范了许多,一直到许多年之后也一直在使用这种制度。

第3个回答  2020-09-19

为了确保每个省份的学生们可以享有到平等的上大学的机遇,在我国的高考出现了很大的南北方差异,许多省份会独立出题、独立划线。可事实上,考试存有南北方差异古时候也有,较为典型的就是明代科举制的南北方卷规章制度。

明代洪武年代,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完全都是在南方,再加上明代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试题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而北方地区自靖康之乱以后,受金朝、元朝执政影响极大,战乱不停。

乃至在明代初年,山东、河南等地变为了人迹罕至的无人区,才有后来的“洪洞大槐树移民”,这些都导致理学兴盛的南方在科举制层面优点极大。

到洪熙元年(1425年),曾任内阁大学士的杨士奇明确提出了“南北方卷”的构想。提议科举制按南北方不一样的录用比例来选取进士,以后再统一开展殿试,获得了明仁宗的赞同,他下令“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含义是进士人数南卷录用十分之六,北卷录用十分之六。

从推广和健全科举制,推进国家统一稳定的视角来看,明代科举制的南北方卷规章制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它保证了明代两京十三省的士子能相对平等的加入统治集团内部,进而达到“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实际效果。

其影响可以说及其长远,归因于不仅清代继承和健全了这一规章制度,就连现如今的高考分卷规章制度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第4个回答  2019-10-16
因为明朝的时候南方人学习成绩普遍比北方人高,有一年考试所有的进士名额都被南方人霸榜了,北方人不高兴了,找到了皇帝,皇帝一想分了个南北卷各考各的,这样就平衡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