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为什么没有在靖难之役的时候趁虚而入?

如题所述

建文元年(133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持续四年之久,明朝的军队分为南军和北军投入战争。但奇怪的是,明朝的死敌蒙元帝国在此期间却并无动静,难道他们不想恢复在中原的统治?明朝内斗之时,岂不是他们的大好机会可以趁虚而入,内忧外患之下,明朝刚建立的基业堪忧,难道蒙古人真不懂这个道理?中原腹地发生如此重大之事,蒙元岂会不知,他们没有趁火打劫,实在是自己也是有苦说不出,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被打惨了,实在没有实力再打。

先看看大明和朱棣在靖难之前,都对蒙古人做了什么,洪武年间,一共进行过八次北伐,前六次都是由开国将帅徐达、蓝玉等担任统帅,特别是洪武二十年的蓝玉北伐,在捕鱼儿海奇袭得手,北元丧师十万,宗室被俘一百多人,连玉玺都被明军所得,北元末代皇帝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仅以身免,北元已经完全赤膊了,想逆袭也是有心无力。

可能有人会问,蒙古帝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元朝皇帝名义上可是四大汗国的皇帝,怎么说没兵就没兵了呢?蒙古还有很多人口部落不假,但当时黄金家族威信早已大不如前,连逃脱的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兵败之后被宗室也速迭儿杀死,手下仅剩的三千余人为了活命,随后投降明朝,北元从此陷入分裂,哪里还有实力再举兵南下。脱古思帖木儿一死,不仅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孙对于蒙元帝国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蒙元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完全解体。



但是这还不算,明朝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由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统帅,进一步打击蒙古。为何是燕王挂帅?因为他在洪武十三年就就藩北平,也就是元朝的大都,将他封到燕京,本就是要依靠他来戍边。晋王同样也是如此,他的封地在山西太原,也处于抵御蒙古入寇的第一线。

持续不断的打击,加上战场的一再失利,蒙军对明军早就产生了心理阴影,有生力量的严重损耗,更使得他们无力再组织起攻势。



二、自己也在内斗,而且比大明还严重

可以说,捕鱼儿海一战,打散了黄金家族仅存的凝聚力,在追随强者的草原法则之下,原先臣服于北元的蒙古各部落再也不愿被弱者统治,他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黄金家族想东山再起,而瓦剌的绰罗斯家族不愿再臣服于弱者,瓦剌和鞑靼打得这一个热闹,比靖难之役精彩得多。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儿杀死忽必烈家族的后裔,意味着原来大家默认的汗位继承的基本规则被打破,等于又回到了一切凭实力说话,通过武力决定汗位归属的混乱状态。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传承非常不稳定,谁拳头硬,谁就能当老大。从时间线上看,早在靖难开始前十多年,蒙古各部族就一直陷入了内战之中,比明朝的内斗要严重得多,内部问题没解决,蒙古如何南下寇边?那和把自己后背交给敌人来捅有什么区别?



三、朱棣的分化与拉拢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辽东,收降纳哈出之后,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管理而扩建成为大宁都指挥使司,统辖附近诸卫。在这一地区的卫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个体战斗力较一般汉地士兵为强。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蒙古降人对于自己作为被征服者的生活并不满意,他们不能够继续原来的牧民生活,却只能从事屯田等半强制的劳动。现在有机会跟随燕王一起给明朝政府捣捣乱,一旦能够成功,不仅能摆脱现在的身份,荣华富贵更是少不了的,而草原民族天生崇拜强者,对朱棣的崇拜也使得他们义无反顾加入北军,故此这些蒙古降人以较汉人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难部队。当然,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有明一朝的军队和政府中,从始至终活跃着蒙古裔将士和官员的身影。

即便如此,朱棣起兵后,兵力还是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拉拢宁王朱权,招诱大宁、朵颜、福余,也就是后来有名的兀良哈三卫的蒙古人,朱棣得到了宁王数万兵马和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解决了自己兵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起兵的后顾之忧,还拉拢了宁王一起下水,一石三鸟,这种妙计确实是雄主级别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4
因为蒙元早都被大明朝给打垮了,根本就没有任何军事力量,剩下的人都只图能好好过日子就行,根本没人会再生起恢复蒙古江山的念头。
第2个回答  2021-01-04
那是蒙元在朱元璋时期已经被打怕了,因此在靖难之役的时候,蒙古人不敢轻举妄动。也就不敢趁虚而入。
第3个回答  2021-01-04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那样的实力了,在前期遭受明朝的打压后,内部已经开始分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