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推广通用语的措施意义特点原因?

如题所述

隋朝统一后,定都长安,学者陆法言编《切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这本书,以南京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后来又加入了大量长安官音,形成了当时的官话。后来,唐朝又继承了隋朝的语言体系。所以隋、唐两朝的官话又称为“汉音”或“秦音”
话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每次上朝时,来自天南海北的官员,在朝堂上大都是操着自己家乡的方言汇报工作。因为语言不通,又没有翻译,所以每次上朝,朱元璋都头疼不已。
后来,朱元璋实在受不了了,下令编纂一套官方通用的语言,手下的大学士们以中原雅音为基础,编纂出《洪武正韵》。朱元璋看过之后,并不是很满意,又下令进行过多次修改,最后才大力推行。从此,再和大臣们沟通时,朱元璋感觉方便了很多。
后来,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官话开始流行起来。雍正皇帝特别勤政,但是有些大臣们之间因为语言不通而影响工作效率的事情很普遍,更有甚者,有些大臣竟然用方言写奏章,这让雍正皇帝十分苦恼。于是,他下令敕造正音书馆,让当时的官员和读书人都来学习标准的官话
意义

1、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语言文字应用bai规范化,是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条件,符合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2、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近年来,各地及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把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涌现出很多语言文字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有利于鼓励先进,推广经验,带动更多的学校共同推进和提高,以确保“2010年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通话初步普及、社会用字基本规范”的目标如期实现
原因

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跟上世界的最主要工具,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认识: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个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世界掀起了“中国热”,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与中国交往的需求日益旺盛,汉语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覆盖面最广、包容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全球语言文化共同体之一。因此,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文化科技知识、融入现代社会、共同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一段时间以来,“三股势力”“两面人”通过各种渠道向校园渗透,他们歪曲、杜撰新疆历史,污蔑、攻击党的双语教育政策;他们否认“五个认同”,不接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认同中华文化,不认同自己中华民族的身份,其言行严重背离宪法精神,背离马克思主义“五观”,他们妄图搞乱我们的思想,将大家引入歧途,其险恶用心,就是要分裂我们的祖国。他们是民族的败类,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当前,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少数民族发展壮大,保护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也是为少数民族群众创造“走出去”、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机会。少数民族群众只有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享受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更好地融入社会;才能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取长补短,巩固民族大团结成果;才能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更多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就业的机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