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型和两大法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一、要适应、跟上时代,所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你的个人学习时间却越来越少,工作忙到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

二、读了很多书,但是读完就忘了,基本隔一段时间顶多就想起来一个书名和大概内容,根本无法在生活中运用书中的知识。

查理·芒格是一个大忙人,却读了很多书,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1924年1月1日—)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作为巴菲特的幕后智囊,查理·芒格平时都是隐藏在幕后,主要负责判断一家公司的价值,然后想办法筹集资金,让资本不断增值。 他的看家本领就是能够迅速并准确地判断出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

这位已经近百岁高寿的老人,在过去的岁月里, 他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账面价值以年均20.3%的复合收益率创造投资神话,每股股票价格从19美元升至318696美元。

1948年查理·芒格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直接进入加州法院当了一名律师,并开始投资于证券以及联合朋友和客户进行商业活动,其中一些案例已被编入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经历一次成功买断后,芒格渐渐意识到收购高品质企业的巨大获利空间,“一家资质良好的企业与一家苟延残喘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一个接一个地轻松作出决定,后者则每每遭遇痛苦抉择。”

芒格此后开始涉足房地产投资,并在一个名为“自治社区工程”的项目中赚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元。但有趣的是,伯克夏却不做房地产投资。

从1978年起,担任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至今。

“思维模型”这一概念,被人们大范围的了解,就是源于他的应用者,查理·芒格,他曾在自己的书《穷查理宝典》中,全方位展示了自己从书中提炼出的思维模型,对自己的事业产生的巨大帮助。

他认为人类各个学科都有一些规律和定理,这些知识属于底层逻辑的范畴。他运用这些底层逻辑知识来分析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中提炼思维模型,最终应用到生活中。

这些思维模型可以为你提供一些看待问题的不同维度、多种思考的方法,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套路。一旦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思维模型,你就能够无往而不利。

比如说,查理·芒格看过一本书叫做《达尔文的盲点》,讲的是进化论方面的知识。他发现要投资一家靠谱的企业,要选择合作机制好的,这样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也就是符合进化论的规律。

上大学的时候,查理·芒格主修的是热力学。他便经常利用热力学的知识来反推经济学。比如,报纸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纸张加石油。为什么是石油呢?因为印刷报纸的油墨,原料是从石油里面提炼出来的。所以,芒格就根据一些规律和定理反复推导,认为报纸这个行业还是靠谱的,符合热力学的定律。

查理·芒格还看过一本书,叫做《自私的基因》。 这本书说,在生存竞争中消灭了对手的物种,一般来说存活寿命比较长。 他就根据这个定理推导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投资那些正在消灭对手或者已经消灭了对手的企业,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可以长久获利。

在上面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查理·芒格收购了一家报纸《布法罗晚报》,花了3300万美元。当时,投资界都觉得这是一笔疯狂的投资。因为这家报纸背后有一个非常难缠的工会,会直接影响企业效率。而且,《布法罗晚报》在当地并非一家独大,还有好几家竞争对手。但是,芒格胸有成竹。他用思维模型仔细推导过,认准了《布法罗晚报》会消灭掉它的竞争对手。

果然,被收购之后,《布法罗晚报》前四年一直亏损,但在第五年的时候,终于消灭了其他竞争对手。一时间,所有的广告资源全部都涌了过来,想不赚钱都难。当年,《布法罗晚报》就有了1500万美元的利润。从此以后,只需要等着收分红就行了。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查理·芒格的著作《穷查理宝典》里还有很多。按照他的说法, 一个普通人一辈子能掌握八九个自己提炼出来的思维模型,就足以成为一个拥有普世智慧的人。 那么,查理·芒格建立了多少个思维模型呢?大概八九十个,而且这些模型还在持续地更新、迭代。

所以,当你完全掌握了一些思维模型之后,综合应用它们,灵活变通,它们之间的组合会迸发出奇妙而又极其强大的能量。

那么,如何掌握尽可能多的思维模型?查理·芒格有两个法宝。 第一个法宝,是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他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终生学习者。

查理·芒格喜欢看书,这一点美国投资界无人不知。在华尔街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和查理·芒格约在早晨七点半见面,一起吃早餐。

第一次约见,这个人哥们准时到了,结果发现查理·芒格已经到了,正坐在那里看报纸。于是第二天约7点半的时候,他不忍心让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那等自己,他就提前15分钟到,发现查理·芒格还是坐在那看报纸,姿势跟前一天一样。

第三次约会的时候,他又把时间提前了,这回提前了半个小时。他惊奇地发现,查理·芒格还是坐在原来的位置上,还是原来的姿势在那看报纸。

第四次的时候,这个哥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看看查理·芒格是几点来的,于是他提前了一个小时到。15分钟之后,查理·芒格慢悠悠地走进来了,手里还是拿着一叠报纸,然后就好像没看见他一样,继续坐在那里看报纸。

所以,查理·芒格基本上是书或者报纸不离手,每天都在学习。他基本上各个学科都有涉猎,喜欢从书中总结一些规律,然后记录下来。

而且,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他看见一篇文章觉得特别有启发的时候,随手就掏出一张支票来,然后写上一笔钱,然后就给人寄过去,相当于今天的打赏。

查理·芒格就是这样一种人。每天必须保证自己能够获取新知识。 这是查理·芒格的一种人生态度——让今日之我变得更强大,务必要强过昨日之我。

第二个法宝:突破能力边界,拓展能力圈

第二个法宝,就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拓展能力圈。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思维模型的威力也越来越强大。

能力圈这个概念,是查理·芒格提出的,也就是一个人的能力边界。芒格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犯错、学习等方式来突破能力边界,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这个概念,是查理·芒格投资时的判断标准。

查理·芒格把所有的项目分成三类,叫做可以投资、不能投资、不好理解的投资。

比如说,虽然科技股很容易赚钱,爆发力也强,但他觉得科技股就属于不好理解的投资,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外,所以他绝不投资科技股。他能理解的公司,基本上就是老干妈之类的公司,每年的销量、成本都是固定的,市场也很稳定,这种就属于可以投资的项目。不能投资的项目就是那些变数太大、前景不明朗、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项目。

投资市场瞬息万变,风险极大,能力圈可以制造出安全边界,只要不越过这个边界,投资人就没有灭顶之灾,也就敢押上自己的一切。查理·芒格说过,投资想的应该是怎样先避免不做什么,然后再决定自己接下来可以做什么。

能力圈,对于查理·芒格来说意味着两层意思。

第一,你要明白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在投资时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你应该通过学习、犯错等方式,不断突破、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从而增加自己的掌控范围,提升思维模型的威力——这个也很好理解。发力空间越大,打出去的拳头就越有力量。

就这样,在思维模型和两大法宝的推动下,查理·芒格和巴菲特这对黄金搭档引领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稳步前行,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记录——公司成立几十年以来,每年的综合复合回报率能达到16%。所以,只要你拥有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基本上每隔四五年资产就可以翻一倍,这比买什么理财都划算,真算得上是躺着赚钱。

想要具体了解查理·芒格其人并且向他学习的,一定要读一遍他的书——《穷查理宝典》。

我们总是抱怨我们只是茫茫人海的普通人,没有钱、没有权,也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但是我们都拥有读书的权利。

不要感觉读书的权利是一个浮夸的说法,在古代由于纸张、印刷术等技术的不发达,和世家门阀对于知识的垄断,读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奢侈的事情。

作为现代人,其实我们就已经拥有了很多便利。而阅读就是大家公认的低投入高回报的学习方法,不要再抱怨没有引路人,只是你自己懒得去寻找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