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直到1945年4月,希特勒还觉得自己会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帝国的毁灭》这部电影本来是想展示阿道夫·希特勒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的遭遇,电影本身确实也很成功,无论剧本、道具还是情节,都堪称经典,尤其是布鲁诺·甘茨饰演的希特勒,充分把大众所认为的那个希特勒演活了,当然最有名的还是他在地下室里那一通咆哮,成了无数鬼畜片最绝佳的素材。 电影是根据希特勒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录拍摄的,希特勒当时确实也有这么一段,那希特勒为什么发怒?当然因为他调兵遣将却无人听从,戈林还扔下他自己跑了,元首当然会生气。但更吊诡的是,此时苏军已经打进了柏林,谁都看得出来这仗是输定了,那局面已定,稍有智商的人都会选择接受现实,并及时止损,仍然指挥那些已经不存在或动不了的军队,希特勒到底是图什么? 直到这个时候,希特勒认为自己只是在军事上失败了,在政治上还有转圜的余地。希特勒的这个自信来源于欧美与苏联之间的分歧:在战争爆发之前,英法美可是坚决反苏的,尤其是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死硬的 *** 分子;美国对苏联的敌意也绝不比英国少。希特勒固执地认为,自己绝不可能让欧美与苏联这两方联合起来,而是夹在双方中间的,无论投向哪一方,都将对另一方造成致命打击。 虽然希特勒自己绝不能容忍与敌人媾和的行为,但他自己也未尝没有过这个想法,但他更知道,谈判桌上的胜利必须建立在战场上的胜利,所以到了战争后期,即使希望渺茫,希特勒依然致力于在战场上复制一场敦刻尔克或基辅那样的大捷,意图就是逼迫盟国或苏联退出战争,使德国摆脱两线作战的噩梦,集中全力对付其中的一方,进而获得战争胜利。 不得不说希特勒的这个战略非常高明,准确地掐中了敌方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弱点,所以才有了第三四次哈尔科夫战役和阿登反击,但希特勒前期的吃相实在难看,再加上盟国和苏联资源太过雄厚,就算再有一两场那样的胜利,也很难撼动他们彻底消灭纳粹的决心,相反,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反过来说,实际上盟国和苏联也都害怕对方单独与德国媾和,这也就是美英苏三国多次开会的原因。这几次会议上,三方充分交流之后达成一致,希特勒寄希望于三方内讧,也就成了泡影。 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畅所欲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版权方未能找到,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