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残纸书法:与陆机《平复帖》类似的魏晋风骨

如题所述

  楼兰简纸是指在楼兰遗址发现的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

  其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的真实用笔,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

  因而,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故宫博物院藏)被确认为真迹是不无道理的,且王羲之书风的真实性也是有了很好的佐证实例。

  西晋。章草书。陆机作。牙色麻纸本,墨迹。纵23.7厘米,横20.6厘米。9行,8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残纸与孔侍中帖比较

  今天我们就借着楼兰的简纸来分析一下它所包含的书法历史演变。

  01

  曹魏末期至西晋前期木简书迹

  楼兰遗书含纪年的简纸有魏景元、咸熙、西晋泰始等年号。晋武帝司马炎265年末废魏改晋,年号泰始,边远的西北地区信息不畅,仍沿用曹魏咸熙年号,楼兰简纪咸熙二年、三年者,即西晋泰始元年、二年(265、266年);写有晋武帝年号的从泰始二年一直到泰始六年,另有少量西晋永嘉(307313年)纪年残纸。

  泰始纪年等西晋木简

  西晋初楼兰木简

  楼兰简纸文书里时代最早的木简之一魏景元四年简(沙木738,263年)属较成型的行书字迹,其笔画较多规律性的行书化钩连,末笔具下引、牵发之姿,比如景、索下的小、兼下的灬连成一。其成熟的字形笔画等比稍晚几年的泰始年间简书并不逊色。

  有泰始纪年的几件木简中,有些或出于一人手笔,如沙木725、728、729、735、736,孔木50、65等;纪年为咸熙三年的孔木51、64亦为同一人所书。这几件简书代表当时较典型的西北民间墨迹形态,它们走出早期楷、行书多体混杂的时代,其今楷、行书体态大致定型了,一望而知是行、楷书,而非东汉末那种既楷且隶的不成熟状态。

  02

  西晋后期残纸墨迹

  自西晋初木简到西晋末残纸,仅越过40多年,但新体成熟脚步颇快,楷、行书构形的集体性转变大体完成。新体另一明显标志是字态一律左倾(单字左低右高)。西晋间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书写材质变化:简牍日渐退出,纸质渐成主角,楼兰遗书中,木简大多属曹魏及西晋前期之物。

  西晋残纸墨迹

  03

  楼兰西晋简纸与郴州西晋简牍比较

  湖南郴州出土的西晋简牍时间为西晋惠帝(290307在位)时期,与西北楼兰西晋简纸处于同期。

  郴州西晋简以楷书为主,楼兰西晋简纸以楷、行为主。拿郴州西晋简与楼兰木简比较,它们楷化进程大体相当。

  笔触上,西部书迹显得厚重,秃钝型笔画较多,郴州简则秀逸端庄。

  西晋简纸

  郴州西晋简牍

  结字上西部墨字各式各样、良莠不齐,郴州晋简则工整规范、今楷技巧似更熟练这并非地区性演进的差异,而应归于书写技术上。

  两种墨迹一处西北,一处南方僻蛮之地,相距不啻万里,然而两者对新体楷、行的表现可谓殊法同归,在楷、行技术表现上大体一致。

  西晋间中原士人尚未大举南迁,各地新体的普及,一方面来自三世纪前叶中原士人新写法(如锺繇等)的辐射影响,另一方面归于社会实用书写对新体的自觉推进、发展。西晋时期,大江南北新体的进展程度大体相当,至少在永嘉之乱前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