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我胆小如鼠》究竟讲的是什么啊?

《我胆小如鼠》里一共有三篇文章,除了第一篇《我胆小如鼠》我看懂了,其他两篇《夏季台风》和《四月三日事件》讲的是什么啊?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余华想表达什么啊?文章的跳跃性很强啊,好像东写一点西写一点的,很难连接起来啊。可能我的文学水平太低了。请各位高手告诉我。谢了!!

《我胆小如鼠》包括《四月三日事件》、《夏季台风》和《我胆小如鼠》三篇文章,三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写少年的成长。而且这个成长不同于以往的成长小说,着重的是内心的刻画,但又绝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心理小说。《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三篇的主人公依次是“我”“白树”“他”。

《我胆小如鼠》是200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华。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些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本书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3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浙江海盐人。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胆小如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2
  余华对《我胆小如鼠》里的三篇作品这样概括:这都是少年内心的成长,那是恐惧、不安、和想入非非的历史。三篇作品中,我知道的是《四月三日事件》发表于87年《收获》第五期,《夏季台风》发表于91年《钟山》第四期。两篇小说的发表间隔的时间可谓长矣。而《我胆小如鼠》具体的发表时间不详。只是这三篇小说的共同之处就是写少年的成长。而且这个成长不同于以往的成长小说,着重的是内心的刻画,但又绝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心理小说。《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三篇的主人公依次是“我”“白树”“他”,在常人眼中这三个人就是变态或者说就是不正常的人。“我”从小到大胆小如鼠甚至对付不了一支鹅,“我”所有的行为在父母眼中是乖孩子但在社会上甚至在学校却是让人不齿的胆小鬼,因为胆小要让女同学耻笑要让男同学欺负,工作了让周围的人瞧不起,“我”简直已经到了迂腐的程度。世人的价值观无法对我起任何作用。“我”这样的人可以说在世上是不多见的,余华把这样一个特殊人物带进了小说,让“我”成为主角,让我的内心展开,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真实的另一面:被损害和被凌辱的人们。我们不能说“我”的生存没有意义,更不能说“我”没有存在的价值,余华没有对“我”进行价值的评判,他为我们设计了“我”的对立面,童年到少年到青年的朋友,也是对“我”无情欺侮的吕前进,一个恶少的形象,让我们在有意无意的阅读中感受到了“我”的真诚和可爱,感受到了恶少的丑恶和无聊。结局却是:当我感到为了自己的尊严要像父亲那样不畏死亡和凌辱自己的人报复的时刻,我却最终因为自己的善良受到了更猛烈的攻击和侮辱。
  这是余华有意为之的结构:无阶级和道德的评判。余华设计了两个人的成长,两个人的没有说完的结局,他甚至没有表现出一点对“我”这个弱者的同情,只是把“我”推到了一个“变态人”的角色,却让更多的同情之泪自然地为“我”而流,同时为人性的险恶以及“我”的不争。所有的评判给了读者――这就是余华。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手下的孔已己,想起了阿Q。只是黑色般的冷静和旁观者一样的叙述更让我们在余华的小说里倘佯不已。可以说这篇小说的成功在于,作者余华没有丢弃自己长期以来探求的叙述风格和叙述策略,他让自己的语言找到了最好的叙述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余华找到了一个“特殊人”的叙述视角,即让主人公总是设置在一个极端的氛围中,一个本身就异于常规的世界里,让叙述自身创造出超出常规的现实――小说的现实,然后,在这个极端化或者不正常的现实中体察人性。当余华这样设置后,他的叙述和小说的内涵就超前走进了一步。余华曾经说过他的小说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如果是真的,那么最能看到这种影响的就应该是这篇吧。
  《夏季台风》和《四月三日事件》也采用了冷静旁观的叙述方法,错综变幻的时空世界以及人物叙述角度的变化使得这两部小说更多得让我们看到了正在寻求叙述方式新变化的余华,它给予我们的是作家求变求新的前景以及没有多少个性特征的结果本身。小说发展的历史,让文学家们几乎已经穷尽了智慧探求叙述的新出路。可以说,余华在这两篇小说中所体现的和运用的艺术手段并没有让他的创新之路豁然开朗,也许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这是他必然要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价。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2-17
恐惧。这可能是余华所有小说的主题。我胆小如鼠一文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人和成人世界,内心充满了疑惑和恐惧。这个主题与余华的童年有关,他出生在浙江海盐一个医生的家庭。他住在医院的家属院,据他自己讲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医生提着一桶人的肝脏之类的东西匆匆而过,这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恐惧的种子。另外父母因为工作忙,无心照料他。他便和两个哥哥待在一起,因为年龄小,经常受哥哥的欺负,父母回来以后又不能像他想象的那样为他出头,替他惩罚哥哥,所以他一直有胆怯的心理。
这两个方面可以参看余华的另一篇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此文写了一个青年人的成年礼,他初踏进社会经历了一些不可理解的事情,显示出他对成人世界的无知和恐惧。另外还有就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写的是人与人亲情的冷漠。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等等。
至于结构上的特点,本文写于《活着》之后,《许三观卖血记》之前,风格和结构介于两者之间,是一个过度。余华自己说他自己在写了本文等一系列小说后一发不可收拾而写作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是他由先锋向传统回归后的作品,结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呈现出散乱化的特点,可以参看一下他稍后写作的《许三观卖血记》。
哎~~~~!累啊
第3个回答  2007-02-17
恐惧。这可能是余华所有小说的主题。我胆小如鼠一文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人和成人世界,内心充满了疑惑和恐惧。这个主题与余华的童年有关,他出生在浙江海盐一个医生的家庭。他住在医院的家属院,据他自己讲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医生提着一桶人的肝脏之类的东西匆匆而过,这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恐惧的种子。另外父母因为工作忙,无心照料他。他便和两个哥哥待在一起,因为年龄小,经常受哥哥的欺负,父母回来以后又不能像他想象的那样为他出头,替他惩罚哥哥,所以他一直有胆怯的心理。
第4个回答  2021-10-28

活着的方式不能改变。
我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我终于有了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机械厂当清洁工。本来我是一个钳工,只不过和我在一起的吕前进把锉刀插进了厂长的办公桌,他就变成了钳工,而我就成了清洁工。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块的逻辑,吕前进把锉刀插进了厂长的办公桌,结果他升职了,你感受一下这个荒唐逻辑,意思就是你打了人,反而你有理了,你受到表扬了,这个社会就是这么黑白颠倒,人们斜眼坏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