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魔法少女小圆剧场版叛逆的物语》

如题所述

笔者感到“看不懂”的对象也有三点。第一,主人公小焰的动机(情感代入的问题,当时笔者还没对TV版有《魔法少女小圆》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Macro kuo 的回答里那种程度的理解)。第二,设定(世界观、故事展开的问题)。第三,对于作品整体里所散布的各种艺术创意表现的解释(解读意象的问题)。

这些“看不懂”的起因,客观来说,就是来自于这部片子的巨大信息量——不仅影像画面表现令人炫目,故事也是一波三折,设定更是纷繁复杂。这个信息量已经超出了笔者在电影院第一次看的时候所能处理、消化的限度了。

笔者当时就想到,如果将“能让第一次观影的观众有多投入和享受”当作衡量电影价值的基准,这部作品作为电影来说就不得不被看作是“失败的作品”了。这是因为,《叛逆的故事》的节奏实在是太不按一般电影的套路出牌了。

然而后来笔者在“自己家”这个私人视听空间里观看完全生产限定版的《剧场版 魔法少女小圆 新篇 叛逆的故事》蓝光光碟的时候,这一判断很快就被刷新了。

蓝光版的这部电影,据导演宫本幸裕所言“总2300个分镜头中有一半以上做了修改”,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已经不太能算和笔者在电影院里看的是一个版本了。而且这个限定版当中也收录了与影片后半的小焰的(配音)演技大不一样的版本的光碟。

在反复观看这两张光碟的过程中,笔者对这部作品的印象开始起了变化。在反思这个判断的差异的时候,笔者发现,最初把《叛逆的故事》当“电影”来观看并判断作品成败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们想要将影像以光盘的形式所有、收藏的作品有着什么样的特质呢?影像质量的重要性自然首当其冲,此外还要能在想要看的时候可以随时看,再来就得是经得起反复看的作品。《叛逆的故事》可以说就是这么一部作品。

通过观看这张光碟,笔者发现,不应该以“电影”、而是应该以最适合在自己家反复进行私人观看的“光碟”的形式来评价这部作品。这么一来,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就会大为不同。《叛逆的故事》作为“电影”虽然说不定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作为“光碟”来说,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对于动画这个媒体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彻底优化的——现代动画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之一。

2. 这不是电影

下面让我们先读读《叛逆的故事》(完全生产限定版)光碟里作为同捆附属品的叫做“MATERIAL BOOK”的册子。这本册子里收录的访谈集之类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成了制作方对于观众“要这样看”的指示书,这里所写的内容对于光碟内容的视听是肯定有影响的,而将完全生产限定版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时候,甚至应该把它当作是作品的一部分:

新房昭之(总导演):“不过这种感想估计应该是看完第一遍时的感想吧。在知道了故事构造以后第二次再去看的时候,就应该能更加自然地享受故事前半部分剧情了。我觉得在不知道故事情节的情况下和知道故事情节的情况下看的感受是有区别的。不知道故事情节的时候,故事前半大概就会被看成主人公们在虚假地演绎着那个仿佛很快乐的世界。然而在了解故事情节之后,就会觉得‘是这样啊,原来如此’,此时感受到的虚假性也就应该会渐渐淡化了。”

宫本幸裕(导演):“我自己重新回顾了这部电影后,发现这里的信息量真的很大呢(笑)。这样的话如果不去好几次电影院看就没法完全掌握故事里到底在发生了什么,观众应该会很辛苦呢。”

谷口淳一郎(角色设定兼总作画导演):“希望大家在看的时候都能不断倒回去重看这部片子,直到满意。”

鹤冈阳太(音响导演):“影像表现实在是太震撼了,第一次看的时候应该只能瞪大眼追随影像表现直到最后了。(中略)希望大家都能在眼睛看惯了以后,接着用耳朵去听、然后再去看演技水平的这种步步深入的方式看上好几遍。”

作品的主创人员异口同声地推荐大家要“反复看”。事实上这部作品也是像他们所说的,看上好几遍才会趣味倍增。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光碟发售的时候,制作人员们都假设并期待观众会去“反复看”《叛逆的故事》。蓝光或者DVD这种东西只要入手后就可以想看多少次看多少次。反过来说,这里的观点就能让观众觉得“不重复去看就没法理解”,这样就可以期待观众们成为电影院里这部作品的回头客,或是去买光碟(日本最近的电影院与以前不同,大多数都采用清场制度,想要反复看的观众就每次都得买票,这样就直接给电影的票房添砖加瓦了)。

在日本除非是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的作品,动画电影并不是都能通过电影院的盈利来取得收支平衡。而在制作时大都预估了之后的光盘制品(蓝光、DVD等)或是网上播映之类的利益,甚至有些时候电影院的上映只有对影片本身的宣传目的(譬如新海诚的《言叶之庭》就是上映和光碟发售同步)。

不论是好是坏,这就是作品所处的环境。“预估观众会怎样观看,计算如何收支平衡”的过程会对作品内容产生影响的事实可以说对于商业艺术来说是在所难免的。相反,我们甚至可以说娱乐的特性本身就在能够从这种过程中获得生命力的地方。

如果笔者“看不懂”的各种各样的要素、过剩的信息量都是预想着观众会反复视听而被编排在内容里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重视这种表现的机能面来进行解释了。

《魔法少女小圆》TV版是描述了时间循环这个反复体验的故事(解释了时间循环故事之所以流行的各种观点,详见动画考察30 动漫里时间循环故事的表象初步研究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如果说TV版是在内容上采用了这种时间循环的话,《叛逆的故事》就也是需要(期待观众)反复体验的作品了。

也就是说,视觉上画面的高速运动、隐喻的过剩、设定的复杂性、动机的难以代入情感、都是为了让人去看第二次、第三次的“机能”了。

这部作品所处的环境对于作品内容产生影响的地方还有一处。还是从“MATERIAL BOOK”引用主创们的发言:

新房昭之(总导演):“角色们受到粉丝们的接受,制作方也就跟着很快乐,因为这部片子就是为了再一次体会这种快乐而开始制作的。”

笹木信作(分镜师):“比起我们制作方自己去谈论,粉丝们反而会更加帮我们宣传、深入探讨这部作品呢。看到这里我也很钦佩,也在向粉丝们学习。”

这里两人所要表达的,就是由于TV版的《魔法少女小圆》的成功,导致了特别是以妄想角色之间关系性为形式的二次创作的流行,《叛逆的故事》就是意识到这种呼声而制作出的作品了。实际上,将TV版里无法实现的角色组合之间看起来“很幸福很快乐”的日常嬉戏“赤裸裸地”展现给了观众的故事前半部分,就可以当作是“官方”将仿佛粉丝们所妄想的角色间关系性进行了二次创作的结果。

《叛逆的故事》本身就能够当做“官方”二次创作式的作品。特别是在我们反复观看了TV版、剧场版前后篇以及《叛逆的故事》这三个版本以后,就会难免对“哪个故事是变成了哪样的”、“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变成怎样了的”、“设定又是如何不同的”之类的问题开始感到混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8
两年多以前《叛逆的故事》的上映首日,笔者在池袋的电影院里看完这部电影后,偶然听见旁边有两个约摸小圆她们年纪的少女在互相叫出“わかる!”(这里可以有三种意思,即可以理解这部电影,可以理解对方的感受,可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情)。
在还是昏暗的剧场里听到她俩的声音,笔者就不禁歪着头在心中暗念“我可还一点都没看懂”。本文就从笔者这个观影后的第一感受开始说起。
笔者感到“看不懂”的对象也有三点。第一,主人公小焰的动机(情感代入的问题,当时笔者还没对TV版有《魔法少女小圆》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Macro
kuo
的回答里那种程度的理解)。第二,设定(世界观、故事展开的问题)。第三,对于作品整体里所散布的各种艺术创意表现的解释(解读意象的问题)。
这些“看不懂”的起因,客观来说,就是来自于这部片子的巨大信息量——不仅影像画面表现令人炫目,故事也是一波三折,设定更是纷繁复杂。这个信息量已经超出了笔者在电影院第一次看的时候所能处理、消化的限度了。
笔者当时就想到,如果将“能让第一次观影的观众有多投入和享受”当作衡量电影价值的基准,这部作品作为电影来说就不得不被看作是“失败的作品”了。这是因为,《叛逆的故事》的节奏实在是太不按一般电影的套路出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