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古诗出自哪本书

如题所述

说到最早的诗歌,在小学时,我以为是《诗经》,因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具体那一首诗歌是最早的,不知道,查了查,收入总集中的第一首是《关雎》。于是便以为中国最早的一首诗是诗经里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了中学,看到《史记·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老人所歌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至今在临汾古城的东北五里处,有一个叫康庄的地方,村东有块古老的石碑,上书“击壤处”。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于是我认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读师范时,文选书上有篇文章介绍了中国诗歌简史,文中记载最早的诗歌是《弹歌》。《弹歌》见诸《吴越春秋》之《勾践阴谋外传》。范蠡“进善射者陈音”,于是就有了陈音和越王的对话。陈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之谓也……”民间向来有“船歌”、“山歌”之类,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洞野,经常受禽兽的威胁,“弹”成为一种驱逐禽兽的工具,被广泛采用。有弦的“弹”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安全防御功能,受到了先民们的喜爱,因而宣扬制作和使用的话语象歌谣一样到处相传,经过不断修改、凝炼,最后才经先民纪录为今天我们所见的八字《弹歌》流传了下来,至少已经7000年。至此我相信《弹歌》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工作之后,因为个人对古代文学的兴趣,通过对一些史料的对比研究,我对最早的诗歌又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淮南子·造应训》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先民的歌谣发生于劳动的韵律,因此最初的形态常与原始的音乐、舞蹈结合为一体,其内容大都是生产行为的重演仿真,或是劳动过程的回忆。而在《尚书·尧典》中也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它描写了人们敲石器之类的工具作为乐器,然后模仿野兽的姿态跳舞。通过这两则记述,我们说最早的诗歌,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诗歌,大概是不错的。鲁迅先生在论述诗歌的起源时说得很清楚:“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如果这么解释,那么第一首诗歌将永远是一个谜,因为谁也没有办法找到第一个尖叫当诗的类人猿。因此,这种解释是一种极端化错误。古诗歌有两个特性:1、叶韵;2、可歌。判断古诗歌应该兼具这两个特性,叶韵是古诗歌的基础,那么古韵文可能是古诗歌的源头,但是有另外一种可能:古诗歌之前没有其他形式也就是不可歌的古韵文。
现在,我已经搞不清楚到底哪首才是最古老的诗歌了。只能提出几点思考供大家选择。因为以下所有的古诗辞,准确的制作年代还没有发现,每一条都有人认为是后人托伪。
可能之一:神农氏伊耆氏《蜡辞》。据《三礼图考》记载,伊耆氏早巳祭祀八蜡。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所注:“四方,方有祭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礼记》中载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由于伊耆氏可能指神农氏、尧或周代设置的职官,所以八蜡最迟源于周代。唐代司马贞《史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蜡,是指上古时代。无论如何,八蜡之祭发展到汉、唐时,蜡祭的活动巳变得隆重;但于明、清时期,却时行时止。
可能之二:虞舜《卿云歌》。《卿云歌》是虞帝舜大宴群臣百工时的集体唱和之作,其原意是对五帝禅让制度的歌颂,但由于其气象高浑而成为超越流俗的精品。《尚书大传?虞夏传》说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卿云聚,俊义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烂”即灿烂。“糺”即纠,“糺缦缦”指萦绕飘浮状。“旦”即日出,“旦复旦”即日复一日。整句的意思是: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据说舜唱完《卿云歌》叹息道:“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将《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歌词略改: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袁世凯时期废止。1916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政府教育部於1920年征集国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作曲家肖友梅将《尚书》中的《卿云歌》选作歌词并作曲。教育部下令于1921年7月在全国传唱。国民政府上台后废止。歌词:卿云灿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上四句均出典自《尚书大传.虞夏传》,末句即复旦大学得名由来。《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可能之三:商汤《盘铭》。《大学》一书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据说,盘是商汤洗脸或洗澡的大盘子。没有更多关于其它的记载。
可能之四:《周易》。《楚辞》说:“伏戏架辨,楚劳商只。”意谓伏羲曾创作《架辨》之曲,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周易》之卦爻辞颇多意境浓郁的诗歌和来自民间的谣谚。《周易》中的卦爻辞诗歌,取涉十分广泛。卦爻辞诗歌,素朴粗糙。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把《周易》卦爻辞看作是诗歌的萌芽,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呈现出诗歌的特征,而且在内容上也初步具备了诗歌的意境,它标志着中国诗歌原初状态的萌芽。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三》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困·六三》
候人兮猗!《候人歌》
可能之五:葛天氏颂《八阕歌》。葛天氏颂《八阕歌》,作歌八阕以志颂扬伏羲自西向东开创文明史绩的伟世功勋。《吕氏春秋·古乐》所记述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阕歌的题名曰“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全是颂神祭祖、祝祷丰年的内容。这些都可以说是表达了先民的意向,不过并非后代诗歌里常见的个人抒情,而是具有切实的群体功利性能的情意指向,正代表着那个阶段人们的普遍的“怀抱”。
可能之六:黄帝《渡漳歌》。《水经注》载有《渡漳歌》,据说是黄帝大战蚩尤时,大军追击到了漳河畔,士兵无法渡河,黄帝便命伶伦制作此歌,由于其节奏雄壮,振奋了士气,大军很快渡过漳河,击败了蚩尤。这首歌当作为军歌的最古者。
可能之七:黄帝《棢鼓之曲》。《归藏·启筮》载有黄帝所作《棢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惊,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夺志,八曰熊罴哮峪,九曰石荡崖,十曰波■壑。这首歌传为黄帝所作,属军歌战歌之类。
可能之八:歧伯《饶歌》。《汉书·礼乐志》载有黄帝使岐伯作短篇《饶歌》,用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
可能之九:伏羲氏《驾辩曲》。伏羲氏有《驾辩曲》(《楚辞·王逸注》屈原《楚辞·大招》中写到“伏羲驾辩、楚劳商只”汉王逸注:“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据古籍《路史》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仇夷即仇池在今陇南西和境内,成纪即今天水一带,两地紧连。近年考古发现,西和、礼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与秦安大地湾时代大体相当,距今约七千年时间,在我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紧邻陇南的天水市有全国最大的伏羲文化节,并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2007年国家领导人李铁映在公祭文章中有伏羲“始造《驾辩》,谐世八音”之句。《驾辩曲》古已失传。
可能之十:伏羲氏《纲罟歌》。《纲罟歌》(见《隋唐乐志》,《夏侯玄·辨乐论》,《元结·补乐》)。也作《蹁罟歌》,不可考。
可能之十一:有炎氏《有炎氏颂》。《庄子》曰:北门城问於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云云。帝曰: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炎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可能之十二:虞舜《南风歌》。《孔子家语》:“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文选·琴赋注》则引述《尸子》言:“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是舜歌也。”说明诗的作者就是舜。这首《南风歌》,应是他南巡之时所作,是我国第一首反映南方人民生活的诗。《南风歌》:
陟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
有黄龙兮自出于河,负书图兮委蛇罗沙。
案图观谶兮闵天嗟嗟,击石拊韶兮沦幽洞微;
鸟兽跄跄兮凤皇来仪,凯风自南兮喟其增叹。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可能之十三:皋陶《元首歌》。书经·皋陶谟:
元首起哉!股肱喜哉!百工熙哉!
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庶事隳哉!
可能之十四:无名氏《涂山歌》。
《吴越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云:‘吾之娶也,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九尾者,王之证也。’於是涂山之人歌之。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涂山歌》: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于家室,我都攸昌。天人之际,於兹则行,明矣哉!
可能之十五:太康《五子之歌》。《尚书·夏书》载:夏后太康失国,五位公子作五子之歌以悼。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可能之十六:殷商甲骨文《卜辞通篡》。现在已经很少已经有人把甲骨文的卜辞当作诗歌来看待了。说甲骨文不算文学,理由不充分;说它是,也觉得很难理直气壮,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卜辞》:
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可能之十七:箕子《麦秀歌》。箕子过殷,见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可能之十八:伯夷《采薇歌》。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采薇歌,遂死。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可能之十九:西周《白云谣》。《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见“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宴请了他。临别时,西王母做此歌,为之祝福: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可能之二十:西周《大东》。此为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的诗。《毛诗序》说明作者是谭国大夫。谭国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南,对照《鲁颂》“遂荒大东”,那一带地区属大东。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据《左传·庄公十年》所记“齐师灭谭”,即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因为谭国对它“失礼”而出兵灭亡这个小国,时在东周初期,它只能写在谭国灭亡之前。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
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可能之二一:春秋《沧浪水之歌》、《孺子歌》。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可能之二二:春秋《越人歌》。中国古代使用壮侗语族语言民族的古老民歌。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歌辞,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还有一种说法: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可能之二三:神农氏《扶持歌》。孝经·钩命诀
可能之二四:黄帝时无名氏《金人铭》。
可能之二五:歧伯《短箫饶歌》。汉书·礼乐志
可能之二六:黄帝《上邪歌》。伪归藏
可能之二七:黄帝《趓鼓十曲》。伪归藏
可能之二八:黄帝《舆几箴》。刘勰·文心雕龙
可能之二九:黄帝《祝邪文》。刘勰·文心雕龙
可能之三十:无名氏《尧戒》。淮南子
可能之三一:无名氏《康衢谣》。列子
可能之三二:虞舜《股肱歌》。书经
可能之三三:虞舜《载歌》。书经
可能之三四:无名氏《夏谚》。孟子
可能之三五:无名氏《夏箴》。逸周书
可能之三六:无名氏《刺桀歌》。刘向·新序
可能之三七:无名氏《桀代有唐歌》。伪归藏
可能之三八:商汤《桑林祷雨辞》。荀子
可能之三九:无名氏《商汤誓》。尚书
可能之四十:《宰甫卣铭》。商代晚期,三言诗。刻在青铜器皿上,铭文至今尚未完全破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2
诗经吧,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1-22
诗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