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国演义的英雄主题

如题所述

  元末明初问世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忠义智勇的颂歌。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他们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正面与负面的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着力赞美了人物忠义智勇的性格。这里虽然有很强烈的封建色彩,但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至今仍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影响。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智勇兼备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中战将如云,而独有关羽被称为“绝伦逸群”①,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②的原因。也是他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修身、敬业、立志的人生楷模所在。 _D+}q_
  Fz3fwLawI
  一、忠心神勇、义薄云天 (X $=Q6
  ebm])~ZL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就《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说过:“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宽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③。鲁迅先生可以说是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层结构的东西。 3/aMJR:o
  qIVx9jNN
  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小圈子里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ZJoR
  $:cE ^8K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89p&h
  7R`M,u~f2^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三国演义》第一回)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在家乡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貌。在有关关羽的情节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绿袍、坐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作为一个整体多次描绘,并塑造出一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9)y/:sO<P
  NMW#AZVd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例如董卓、曹操等人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骑爪黄飞电马,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金比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 金比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 NV)!7~r}:
  L; T8?+x
  在关羽看来,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应诛杀。为国除害,毫无妥协可言,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XxT#X3D/,"
  @PN#p"KaT
  2、忠贞不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D;oe2E{I
  S\''e`Eb"5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诺千金”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iDN;m`a
  _,zA ^*b
  关羽虽是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最后,张辽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三。”说服关羽,而关羽则以三事为约:“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BS /G("oZ[
  I'\kFjc
  这三事,首言归汉,次言保嫂,末言寻兄,既有原则,又有策略;把降汉不降曹列为首事,正表明关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依然坚持正义,毫无妥协。而当时,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为了等待刘备的消息,他必须留下来,因此降汉不降曹之说是当时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一日不思寻兄,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尽管曹操爱他英勇,百般殷勤,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锦赐马,令其面帝封寿亭侯。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关羽的意志。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关羽,除了欲得一将之外,也包涵了对关羽的爱慕与折服。毛宗岗说:“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忽然遇着堂堂正正,凛凛烈烈,皎若青云,明若白日一人,亦自有珠玉在前,觉吾形秽之愧,遂不觉爱之敬之,不忍杀之。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耳。”(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评)。这种解释未必完全正确,而作为一种分析,也还是确认了关羽之言行的确有一种精神的威力,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 VOKZ dC-
  FjK3 .>'
  虽然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但他不会背弃刘备。他说:“新恩(指曹操对他的礼遇 )虽厚;旧义(与刘备的恩义)难忘。”而且关羽恩怨分明、知恩图报,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关羽的千里寻兄,是他忠贞不二的具体体现。面对张辽的游说,曹操的利诱,关羽明白而坚定的地表示:“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张辽说:“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羽斩铁截铁地回答:“愿从于地下。”按封建道德标准来说,关羽如此忠于刘备,当然是非常崇高的,而这种情意在曹操与张辽面前不加丝毫的掩饰更表现出非凡的坦荡,令人肃然起敬。他明知从许昌出发保护二位嫂嫂,投奔刘备,一路上要经历很多艰难,但为了寻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关羽的气度、精神,使这一位武将与其他武将有了极大的不同,显示出“绝伦逸群”的独特性。 flk=>h|
  bIGHGd
  “关公看书毕,大哭曰:“某非不欲寻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图富贵而背旧盟乎?” 震曰:“玄德望公甚切,公既不背旧盟,宜速往见。”关公曰:“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吾今作书,烦公先达知兄长,容某辞却曹操,奉二嫂来相见。”震曰:“倘曹操不允。为之奈何?”公曰:“吾宁死,岂肯久留于此!”震曰:“公速作回书,免致刘使君悬望。”关公写书答云:“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内无积粟,外无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致负所托;故乐暂且羁身,冀图后会。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照鉴 关羽暂归曹操时,有三事之约,离开曹操,有数次辞别,不得见,又修书辞别。为人行事的确光明磊落。关羽可谓忠贞不二,义重如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9
一楼的朋友,不知道你的回答是从哪里来的,但《三国演义》的主旨并不是写英雄,而是写的政治。这部书应该算是一部初涉政治的人必读的资料。
三国的英雄重点个人认为有二:
其一为关羽,义薄云天。故而现在尤其是南方很多城市一直在拜关二爷。《三国演义》在撰写除了政治以外,而重点写个人故事用的篇幅最多的一个人。
其二是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大家对曹操褒贬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国演义》重点写的是曹操,而不是刘备。
个人觉得,曹操:真性情,真小人,敢打敢杀,处事果断,脚踏实地,很有领导才能。
刘备:诚待人,应时事,但处事优柔,好高骛远,难成大事。
孙权:小孩子一个
第2个回答  2010-12-18
英雄就是仁义的化身,三国演义主旨就是歌颂刘备式的仁义的英雄,贬低曹操枭雄式的英雄。
第3个回答  2010-12-19
扶刘抑曹,维护正统,还有就是忠君爱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