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鳗井的意思为:越州应天寺有口鳗井。
出处: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越州鳗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诗云:“深泉鳗井开。”即此也,其来亦远矣。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
白话释义:越州应天寺有一口鳗井,在一块巨石上,高数丈,井口只有几寸宽,是一个石洞,深不可知。唐朝时徐洞诗中说:“深泉鳗井开。”说的就是这口鳗井,这井由来已久了。井中鳗鱼有时游出井外,被人捡起来放在怀袖之中,鳗鱼不惊惶。井中鳗鱼和一般鳗鱼相仿却有鳞片,两侧耳很大,尾部有刀伤的痕迹。
写作背景:
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注:至少是完成主体部分以及最终定稿,此点未有异议,考《梦溪笔谈·序》亦无冲突),因此便以该园名为书名,曰“梦溪”。
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两者串列并称,则为《梦溪笔谈》。
文章简介:
《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