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没有孔子会怎样?

如题所述

诸葛丞相开府治事后初掌蜀政的五年,是他一生中最繁忙的五年。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训练新军,平定南中……每一个都几乎耗尽了他的心力。

但当前最重要也最艰难的问题还是汉中的人口问题,汉中是蜀汉的北伐基地,对于蜀汉至关重要,张浚曾言:“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皆基于此。”(见《宋史 张浚传》)但我们前面就说过,当初曹操占领汉中期间,曾将其数十万百姓几乎迁光,使汉中从鱼米之乡变成了荒凉的军管区,以至曹丕篡汉后刘备无法以汉中为基地北伐秦川,而只得向东与孙权争夺荆州,结果惨败。事实证明,蜀汉前途的关键还是在于汉中,必须迁移人口充实汉中,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于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的隔年(公元227年)三月,亲率诸军来到汉中,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来主持迁民与筹备后勤、组织练兵工作。具体成效如何呢?公元244年曹爽攻打汉中,有人认为要坚守城池,不要出城拒敌,左护军刘敏却认为如今汉中“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可见在诸葛亮的努力下,汉中又渐渐恢复了生机与繁华。《袁子》亦云:“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论发展生产、足兵足食,诸葛亮称三国第二,可没人敢认第一。

现代考古也发现,在褒水、沔阳、黄沙一带有大量蜀汉时的水利、屯田与冶铸遗址;比如今天的褒水石门水库,原本就是诸葛亮在汉初萧何堰(后传讹为山河堰)的基础上修复扩建的水利设施(见《汉中府志》),其规模之大,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民国初年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据调查统计,汉中地区至今尚保留有三国以来古堰七十多处,“西北的小江南”可不是白来的,这都是诸葛亮的心血啊。其实我们看陈寿的《诸葛亮传》,把诸葛亮写得那么好,总觉得其中必有溢美之词。但事实恐非如此,因为陈寿在诸葛亮本传的最后,竟向晋武帝司马炎请起罪来(我读史千万,从没见过这等史文),并再三解释自己没有变着法儿夸敌国丞相,那人就是这么牛,我这已经是诚惶诚恐的收着写了,您就饶了我吧。

《三国志 诸葛亮传》:“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另外,诸葛亮还增修了大量陂池,陂塘用于屯田。1978年,我国考古队在汉中市勉县老道寺镇沙家庄村(正是第一次北伐期间,赵云邓芝屯田的赤崖附近)曾发掘出一批蜀汉古墓葬,共出土文物60余件。这些文物,有持锸俑(注1)、陶陂池、陶陂塘(注2)、陶冬水田模型等,应与诸葛亮在汉中北伐期间的军屯耕战有密切联系。其中有一件完整而典型的缘铅釉红陶冬水田模型,呈正方型、直壁、平底,边长31.3米高5厘米,田内有五条不规则形田埂,将田面分为大小不等的六个田块。在田中,还塑有青蛙、鳝鱼、螺蛳、草鱼、鳖、鲫鱼等水生动物。

注1: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是一种掘土的农具。所以这些持锸俑,应该就是汉中屯田军民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持锸俑有两种,一种红的,一种灰的:灰陶锸俑的衣着和细腰及下部的喇叭形,是汉墓中常见的仆俑,应属当地居民耕作的象征;红陶锸俑的衣襟为燕尾状,其下部为圆筒状,应是蜀汉屯田兵的形象。从数量看,锸俑红二灰一,说明耕种的军士多于当地居民。与实际的历史情况相当吻合。

注2:都是不规则蓄水设施,其中坡池修于丘陵地带,蓄水量较小,坡塘修于平川地带,蓄水量较大。

所谓“冬水田”,又叫一季稻,其因地势而就,多为不规则型,是陕南浅山丘陵地带的一种典型稻田。从本地考古资料看,三国以前的两季田模型在勉县、汉中均出土过,但蜀汉墓中出土的“冬水田模型”,除在勉县发现外,各地不见有例;而在“冬水田”中繁养鱼类和栽植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更是国内首见,所以这些,很可能都是诸葛亮首创的生产措施。另据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蜀置督农,供继军粮,屯汉中。他郡无考。”更见军屯乃汉中的首要工作,重中之重。总之,为了北伐事业,诸葛亮在汉中投入了最多的心血与感情,他死前遗愿也是要葬在此处,永远留在这个他生前奋斗与战斗过的地方。

北伐事业是诸葛亮毕生之追求,但它谈何容易,面对庞杂繁多的军政事务,面对千头万绪的后勤准备,面对锱铢必争的战术筹谋,诸葛亮感觉心力交瘁,而他这一去离开成都,至少要一两年的时间,甚至三年五载或者更长,这让诸葛亮忽然产生了一种将要出远门的父亲,把一群孩子丢在家里的感觉。

历史上将领统兵出征的事不少见,但怀有诸葛亮这种心情的绝无仅有。毕竟,刘禅还是个孩子,蒋琬费祎张裔这些年轻新人也从没独自担当过治国大任。总之,此时此刻,诸葛亮心情非常复杂。

于是,在离开之前,诸葛亮做了非常细致周密的安排,并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文,这就是感动了中国人两千年的《出师表》。

在这篇表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诸葛亮与刘备二十年的君臣际遇,诸葛亮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相信诸葛亮在一盏孤灯下书写这段文字的时候,那二十年的往昔岁月,必会一幕一幕浮现眼前,如是昨日。当年,诸葛亮父母双亡,兄弟离散,飘零乱世,辗转逃难,只求一安身之所以躬耕山野;而这时刘备不以他年轻位卑,三顾草庐,向他请教天下大事,并盛情相邀,将他带入了这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屈指算来,至今已整整二十一年了。

这二十一年来,诸葛亮与刘备相遇相从,到相知相契,再到相依相托,相濡以沫;特别是白帝城那个孤冷的夜晚,刘备在病榻前气若游丝,颤颤巍巍,将诸子遗孤与复汉大业相托;诸葛亮便已下定决心,愿付出一生来报此知遇!而今北望中原,曹丕已死,曹魏已传至第三代曹睿,九品中正制也日益受到士族的欢迎,其统治日趋稳固;若再不北伐,蜀汉必将日益萎靡,等死而已!所以时不我待,“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诸葛亮一生的理想与责任,这就是诸葛亮在使命牵引下的孤忠与热忱!

总之,诸葛亮就要离开成都,去达成他的使命了。但诸葛亮人如其文,是一个“丁宁周至”之人(注3),而作为刘禅的导师、首辅与监护人,诸葛亮更要在离开前对其耳提面命、谆谆嘱托,并对成都宫中、府中、营中都做一番妥善的安排。

注3:见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首先,诸葛亮语重心长,叮咛刘禅“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要听得进意见,不要刚愎自用。

其次,诸葛亮要求刘禅要赏罚分明,坚持法家路线不动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最后,诸葛亮要刘禅吸取东汉末年的经验教训,坚持以外朝士族大臣作为执政基础,而不要为了扩张皇权而以内朝的近臣、外戚、宦官侵蚀政府职能,正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蜀汉灭亡后,蜀汉旧臣李密到晋朝为官,就曾评价刘禅说:“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指非正常死亡)。安乐公(刘禅)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由于刘备一生戎马倥偬,对刘禅少有教导,偶尔谈话也是相当严厉,导致刘禅形成了退缩逃避型人格,不仅贪玩畏难,而且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受别人影响;所以,诸葛亮特意对成都的宫中、府中、营中三大机构都做了妥善的人事安排。

宫中,也就是内朝,由尚书令(秘书长)陈震与侍中(皇帝高级私人秘书)郭攸之、费祎、董允负责。同时董允还“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负责皇宫的安保工作。这几个人,陈震“忠纯之性“,郭攸之“性素和顺”,费祎“天下淑德”,董允“秉心公亮”,有这些以德行著称的清流大臣待在刘禅身边,诸葛亮才稍稍放心。

府中,也就是以丞相府为首的外朝,由留府长史(秘书长)张裔与留府参军(军务总管)蒋琬负责。这两个人,张裔“天姿明察”,蒋琬“托志忠雅”,有这两位德才兼备的能臣统管后方,诸葛亮才稍稍放心。

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后,丞相府机构也必须一分为二,部分官员跟随诸葛亮前往汉中,协同处理北伐事务,这就是长史向朗与参军马谡、杨仪这些人了;这几位虽然很有才干,但德行稍逊,所以诸葛亮将他们带在身边用于北伐前线,一可进取,二也可加以管束;而留在成都的这部分相府机构,负责处理后方日常政务与大军的后勤供应事宜,所以被称为“留府”。此时多灾多难的张裔已被邓芝从东吴救回,所以担任留府长史;而被诸葛亮重点培养的蒋琬则被任命为留府参军,负责协助张裔。三年后张裔去世,便由蒋琬接替留府长史之位,而由巴西人马忠接替留府参军之职。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足兵足食以相供给”,与当年诸葛亮给刘备“足兵足食”做的一样好,所以诸葛亮称赞他为“社稷之器”,并在临终前以大业相托。

营中,也就是成都的防务工作,由中领军向宠负责。向宠这个人虽然缺乏谋略,也不够勇武,死板近乎苛刻,难以胜任攻城野战之事,但他“性行淑均”,而且治军严整,夷陵之败,蜀汉诸军在陆逊的猛烈火攻下近乎崩溃,成建制的被打散,只有向宠的军队完好无损,受到刘备热烈称赞。诸葛亮让他来镇守空虚的后方,发挥其死板而严整的特点,正是人尽其才,是诸葛亮在蜀汉人才单薄的情况下尽力做出的最好安排。

总之,“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最后,诸葛亮告诫后主,要“深追先帝遗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让自己成长。从今天开始,老臣就要离开成都很长一段时间了,此时此刻,心情复杂,不胜依依,“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这篇表文,只有七百多字,虽言简意赅,但纸短情长。它有没有感动刘禅不知道,但确实得到了千古士人的广泛共鸣。杜甫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白居易说:“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元稹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文天祥说:“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尤其是在公元1138年的中秋节前夕,岳飞率北伐军途径南阳,顺路拜谒了武侯祠,当晚风雨如晦,岳飞在祠内秉烛读完《出师表》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不觉泪如雨下,竟不成眠,坐以待旦”,第二天清晨,他就唤道士拿来笔墨,将前后《出师表》整个写了一遍,在写的过程中,岳飞异常激动,挥涕走笔,直到写完才稍稍吐去心中的郁闷之气。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气韵天成,酣畅淋漓,是杭州岳庙与各地武侯祠的镇馆之宝。

这就是感动了中国人两千年的《出师表》。其最感人之处在于,诸葛亮受刘备重托,以臣子之位,行相父之职,所处实在敏感,但他竟能使上不生疑心,下不兴流言,人人信赖,无他,诚挚二字是 也!这便是圣贤做人做事的精髓。所以两千年来,每个读书人年少时都被老师要求必须要背诵这篇文章,当然,少年们初背时大多心生怨怼,觉得读不懂,不知道牛在哪里。然而,当这些文字进入你的心底,而随着你的年岁渐长,你就会越来越品味到文中的智慧,感受到文中的力量,而不断得到精神的洗礼与升华。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短短几百字,就能让一人入圣,就能凝聚成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嗟夫,天不生孔明,万古如长夜!当《出师表》发布之时,就是这黑暗乱世中最明亮的一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