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如题所述

1、在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前,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教材中的内容,共同了解了外地小朋友的家乡的一些情况,同时也学习到了那些小朋友认识自己的家乡用了什么方法和手段。这一环节的学习为下一步学生们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实践范例。师生一起学习完教材之后,学生们自由发言:你想了解我们自己家乡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真实任务,结合授课内容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
 2、我根据学生学习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号召自愿结合,组成五个专题小组:地貌组——主要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特点;“路网”建设组——主要研究近年来家乡的交通建设情况;“现代化”建设组——主要研究家乡工农业发展的现状;“今昔对比”组——主要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展望”组——主要是对家乡美好未来进行展望。
 3、建组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借助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并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整理、综合。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储备相关内容的资料,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内容,创设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条件。
 4、课上采用不同方式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在汇报中,每个小组都各有特色。比如,“地貌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制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路网”组将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了简报,“今昔对比”组的同学们把他们对家乡的变化及热爱之情编导成一段小品剧。通过学生们的精心设计使他们的汇报都有声有色。在学生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我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及时地进行补充,适时播放一些精彩的录像资料,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学。
5、最后,对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自评、他评和小组互评等方式,我加以总结后对每个小组、每个同学进行客观的评价,设集体奖,如合作奖、组织奖;设个人奖,如搜集资料奖、最佳创意奖等,予以表彰鼓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全面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以促使学生形成用关心社会的态度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中去,从而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水平,注重能力的培养,增强发展性学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在课堂上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我们和太阳做游戏》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踩影子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了解光学的初步知识。
二是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和沟通,给每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怎么发现春天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的,教师从感觉到、看到、听到、想到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给每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是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多做一做。“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教学《风儿吹呀吹》一课,我让学生动手画风、做风车,并且到操场上比一比,谁的风车转得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风。
四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插秧式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圆弧式”、“自由结组式”等座位形式,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提供适宜的条件和空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4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怎样让小孩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段视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从心理角度讲,它是一段“潜能问句”!可以激发小孩的潜能,可以让小孩或员工以及自己在处理问题时,不会习惯性的求助他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