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含煤盆地(原型)分类

如题所述

在研究沉积盆地过程中,不同构造地质学派研究盆地特征时都试图深入探讨盆地的成因机理,并对沉积盆地进行分类。板块构造学从地球动力学角度对沉积盆地分类,一般都按沉积盆地所处的离散、会聚和转换(走滑)构造背景将盆地分为三大类。含煤盆地或含油气盆地都是含有机矿藏的特定类型沉积盆地,其形成时代均是显生宙以近,含煤盆地(腐殖煤)形成时期更属晚古生代以近,含煤盆地类型也不及沉积盆地广泛,因而含煤盆地既归类于沉积盆地,又是分类盆地的一种标志,所以界定含煤盆地的类型不能仅限于短暂的成煤期,应当考虑沉积盆地形成的构造期和综合分析沉积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

不同构造时期的沉积盆地有不同的特征,古生代与中生代的沉积盆地差异更为明显。晚古生代前统一的中国古大陆主体尚未形成,组成中国古大陆的塔里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及其北、南间的古亚洲洋、古昆秦洋均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主的古亚洲构造域。华力西中晚期至二叠纪末,塔里木—华北板块与其北的西伯利亚板块拼合,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的天山—赤峰活动带会聚一体,处于南北挤压应力构造背景的塔里木、华北陆块,震旦纪、古生代发育了广阔的陆表海,晚古生代后在不断隆升沉降、海水进退的环境中,石炭、二叠纪期间形成了陆表海型含煤盆地,即板内克拉通盆地。

位于南部的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基底由扬子陆块与南华活动带组成。扬子陆块是元古宙以来的古老地块,震旦纪进入陆缘发展阶段为陆表海沉积,南华活动带晚古生代前为裂谷带,加里东末期褶皱回返,与扬子古陆统一成为古华南大陆,晚古生代以来华南大陆形成广阔的陆表海,早石炭世开始含煤沉积,早、晚二叠世发育有含煤沉积建造,直至中三叠世末结束海相沉积,与塔里木—华北板块拼合形成中国古大陆主体。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也是陆表海型含煤盆地,即板内克拉通盆地。

位于准噶尔—兴安活动带西缘的吉木乃、富蕴、二台、将军庙盆片,天山—赤峰活动带西缘的博乐盆地及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东缘的宝清密山等盆片,分别发育在准噶尔地块、伊宁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等微小陆块的边缘,在陆缘海沉积环境形成规模较小的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在南北两大板块拼合前,这几个地块都曾是塔里木、华北陆块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地质时期游离在古亚洲洋,尔后拼贴在西伯利亚陆块的陆缘增生带上,直至南北板块拼合一体。位于昆仑秦岭活动带的商州、柞水、凤县、杨山等盆片,是在褶皱挤压应力较强的条件下形成的前陆盆地。

位于昆仑—秦岭活动带(北带)的河西、柴北盆片原型盆地是祁连海湾盆地,挟持于阿拉善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中间的祁连海湾,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祁连海槽封闭褶皱隆升,晚古生代进入稳定的陆缘发展阶段,泥盆纪在东北部景泰一带发育了陆内山前坳陷,石炭纪海水侵入逐渐扩大为向东南开口的祁连海湾,晚石炭世鄂尔多斯西缘隆起带下沉为水下隆起,越过贺兰海槽与华北海沟通一体形成广阔的陆表海,早二叠世早期隆升,海水迅速从西南方向退出,早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形成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沉积。

位于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的唐古拉乌丽、昌都、墨江盆片和位于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的耿马盆片,都是发育在微陆块边缘的陆缘海含煤沉积,其含煤盆地规模小,活动性较强。位于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的藏中热觉盆片可能是外来地体——飞来峰。

华力西中晚期中国古大陆形成之前,在以南北挤压应力为主的古亚洲构造域背景下形成的含煤盆地大体有三种型式,即在稳定的大型陆块基底上形成陆表海或陆表海湾型盆地,属内克拉通盆地;在较稳定微陆块基础上形成陆缘海盆地;在活动性较强的陆块与褶皱带间形成前陆盆地。

印支期是古生代与中生代具承前启后性质的过渡期,沉积盆地特征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晚三叠世含煤盆地基本上都发育在形成晚古生代含煤盆地的华北、塔里木、扬子、昌都等陆块或地块上,早、中三叠世沉积特征及沉积范围均与二叠纪相象,含煤沉积发生在晚三叠世,沉积特征与分布格局发生了分异。华南大陆晚三叠世两分为东部南华坳陷盆地和西部四川(川黔滇)前陆坳陷盆地,华南板块西部的昌都地块上的青南藏北盆地与藏滇板块东北部唐古拉地块上的藏东北盆地,受三江转换断裂控制形成走滑盆地。华北陆块晚三叠世由于东北部掀斜缺失沉积,含煤岩系西部较发育,在鄂尔多斯形成前陆坳陷盆地。塔里木晚三叠世含煤盆地继承了早、中三叠世特征在塔中形成拗陷型盆地,塔北形成库车前陆坳陷盆地。

印支期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分布状况出现古新构造域过渡、交织的格局,从而导致构造格局的过渡性特征。华北陆块基底比较刚硬,构造分异以块断升降为特征,板内大型断裂活动由弱增强,印支晚期大型隆起与沉降带始见雏形,由于藏滇板块向北推挤,西伯利亚陆块向南阻隔,致使祁连褶皱带与阿拉善隆起地块向东推挤,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活动增强,自中三叠世开始直到晚白垩世形成向东逆冲推覆带,造山负载陆块边缘沉陷形成鄂尔多斯前陆坳陷盆地。印支期后天山活动带向南推覆,在塔里木陆块北缘形成库车前陆坳陷盆地,由于塔北沙雅隆起的阻隔,塔中仍然是拗陷型盆地。华南板块东部主要是受滨太平洋构造域与古华夏构造域北西向的推挤,华南大陆中部江南、云开古隆隆升形成近南北向隆起带,在东侧形成拗陷型盆地,在西侧龙门山—箐县断裂带向盆地内逆冲推覆,在造山负载作用下形成规模较大的四川(川黔滇)前陆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盆地西缘尚有残留海湾,其后逐渐过渡为海陆交替—陆相含煤沉积,覆盖了川黔滇及桂中大部地域,至燕山期又转为分割型构造盆地,四川前陆盆地发育至晚白垩世。位于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和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的藏北、青南藏北及哀牢山含煤盆地,由于澜沧江等三江断裂带具有转换断裂性质,在断裂控制下形成的盆地亦具有走滑性质。北昆秦活动带柴达木陆块北缘的都兰、同仁盆地,介于南祁连褶皱带与柴达木陆块之间,受褶皱带逆冲推覆形成前陆型盆地。

印支期含煤盆地集中发育在晚三叠世,早期尚有海相沉积,晚期皆为陆相沉积。印支期中国大陆应力场出现交织过渡格局,古亚洲构造域、古华夏构造域渐趋减弱,滨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逐渐增强,相互交织。印支期沉积盆地分布格局承袭了晚古生代特征,主要分布在几个陆块上,以拗陷型盆地为主,但在陆块边缘与活动带交接部位,由于逆冲断裂带的形成与推覆,形成鄂尔多斯、四川(川黔滇)大型前陆坳陷盆地,以及库车、柴北前陆盆地。在藏滇板块与华南板块相接处的青南藏北盆地,受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断裂带的影响形成走滑盆地。

燕山运动是具有造山性质的剧烈构造运动,中国大陆东部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形成北东、北北东向隆坳相间的巨型构造带,大陆西部受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形成北西西、近东西向巨型构造带。

大陆西部昆秦活动带以北,印支期后由于西伯利亚陆块对塔里木陆块向南推挤逐步减弱,南部印度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俯冲推挤渐趋增强,藏滇板块、华南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在印支期拼合,燕山期后俯冲挤压作用继续增强,位于大陆西北部特提斯干涉区的天山褶皱系及昆秦褶皱系推覆、挤压、叠置、缩合作用加剧,褶皱系向镶嵌在山系中的陆块逆冲推覆,在印支晚期初具雏形的前陆坳陷再度深陷,侏罗纪仍为前陆坳陷盆地。北天山褶皱带向北逆冲推覆形成准噶尔大型前陆坳陷盆地、吐鲁番—哈密前陆盆地、三塘湖前陆盆地。南天山褶皱带向南逆冲推覆在塔里木陆块北缘形成库车前陆盆地,在库鲁格塔克隆起之南形成塔东坳陷盆地,并于晚侏罗世晚期与库车坳陷统一为前陆坳陷盆地。由于西昆仑褶皱带向北逆冲推覆形成塔西南前陆坳陷盆地,并与其北的乌恰走滑盆地相交汇。在塔里木陆块与准噶尔陆块其间的天山褶皱系中带分布的伊宁—尤尔都斯、焉耆、库米什盆地,以平行山系走向拉张兼走滑断裂形成深断陷盆地(类潘农式),经后期反转而成为分割断陷盆地。

位于塔里木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系,是一条北东东走向的断裂带,在特提斯构造域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沿断裂带分布的一系列含煤盆地均为走滑盆地,断裂带北侧的塔东南盆地受其影响也具走滑挤压性质,断裂带北段西侧的甜水井、北山也属走滑挤压盆地。

位于北昆秦活动带的盆地群,阿拉善地块南缘的河西盆地,柴北陆块北缘的柴北盆地,由于祁连褶皱系向北、南两侧的逆冲推覆,也都形成前陆盆地,而位于祁连褶皱系中带的中祁连、北祁连盆地则形成了平行褶皱山系的拉张兼走滑断陷盆地(类潘农式)。

中国大陆东部,自印支运动后库拉—太平洋超级大洋板块与欧亚超级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范围广阔的滨太平洋构造域,深入板内涉及到贺兰山、龙门山及康滇南北向构造带,由此生成北东—北北东向洋分带的大型构造带,重叠于古亚洲构造域和古华夏构造域之上,自早而晚向洋迁移,自西而东逐趋强烈。燕山期是滨太平洋构造域剧烈活动期,侏罗纪后自西而东形成鄂尔多斯—四川前陆拗陷带,大陆构造—岩浆“活化”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隆起带、松辽—华北—江汉断陷带、长白—诸广构造隆起带、东南沿海花岗岩及火山岩弧),陆缘活动带(陆表海域沉降带、完达山—台湾碰撞造山带)。在形成大型构造带的同时,还形成为数众多的断陷盆地,在近洋带上岩浆岩、火山岩发育。

华北陆块基底刚硬,差异升降断块活动明显,隆起与坳陷相伴而生,西部阿拉善地块一直处于隆起状态,鄂尔多斯盆地继承了印支中晚期以来(T2-K2)的前陆坳陷盆地特征,离石断裂带与太行山断裂带活动明显,山西隆起带隆升,使鄂尔多斯翘斜形成向斜东翼。山西隆起带南部隆升剥蚀,前三叠系地层褶曲呈复式向斜,沁水盆地形成,向斜核部仅残存侏罗纪地层残片。隆起北部仅有宁武—静乐、大同等中小型断陷盆地。太行山断裂带以东的华北沉降带内,在郯庐断裂带西侧形成早、中侏罗世渤海断陷盆地,晚侏罗世在太行山断裂带东侧形成冀中断陷盆地,以及其南的济源、淮南断陷盆地,这些盆地多为非煤沉积盆地。

在准噶尔—兴安活动带的东缘,大兴安岭隆起带早、中侏罗世发育有东乌珠穆沁、霍林郭勒、锡林浩特、索伦、乌兰浩特、扎鲁特、林西等中小型断陷盆地。在松辽沉降带发育了众多断陷盆地,松辽盆地北部和南部于中、晚侏罗世也同时发育有多个断陷盆地。在长白—诸广构造带北部的佳木斯地块之上也发育有中、晚侏罗世断陷盆地,至早白垩世形成统一的三江盆地。从上述侏罗纪含煤盆地发育状况可见,西部隆起带发育较早(J1-2),中东部较之稍晚(J2-3),以中小型断陷盆地为主,夹有火山岩,总体呈北东、北北东走向,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左行扭动的影响,断陷盆地具有左旋走滑性质。

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晚三叠世在西部形成的四川(川黔滇)大型前陆坳陷盆地解体,侏罗纪仅有四川盆地继承发展为前陆坳陷盆地,武陵山隆起带继续隆起,仅江汉沉降带发育有当阳、黄石、蒲圻等中小型断陷盆地,在江汉沉降带以南及其以东的诸广构造隆起带上主要发育了众多的含火山岩断陷盆地,其中有赣北、湘中南、桂东北、闽浙等断陷盆地群。

中国大陆燕山晚期(白垩纪)含煤盆地集中发育在早白垩世,分布在华北陆块以北,准噶尔—兴安活动带的东部。贺兰山以西属特提斯构造域,位于天山—赤峰活动带的北山、巴丹吉林盆地,受阿尔金断裂系的影响,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盆地均属走滑拉分性质。位于北昆秦活动带走廊过渡带的河西盆地,属前陆—伸展盆地,分别为半地堑型、垒堑型及走滑兼拉张型盆地。贺兰山以东属滨太平洋构造域,松辽沉降带及其以南早白垩世仍为分割的中小型断陷盆地(J3-K1)。位于松辽沉降带的中小型断陷盆地,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在左旋构造背景下,早期具张扭性质,晚期具压扭性质,早期水进层序,晚期水退层序,具地堑、半地堑或复式断陷型式,早白垩世晚期后形成统一的大型坳陷盆地。三江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海水侵入形成了统一的沉积坳陷盆地。松辽西部大兴安岭隆起带集中发育了由众多的中小型断陷盆地组成的海拉尔、二连盆地群,其它隆起带上也发育了诸多中小型断陷盆地。位于中国大陆西南缘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的藏西改则、拉萨、藏东八宿含煤盆地,可能属于主动大陆边缘盆地(岛弧型)(K-E)。

中国大陆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集中在大陆东北部和西南云南一带,东北部以老第三纪为主,西南部云南以新第三纪为主。大陆第三纪含煤盆地以小型断陷型为主,海域盆地规模较大,以弧后盆地为主。

大陆东北部第三纪含煤盆地,除围场林西、冀北蒙南有新第三纪中新统含煤岩系外,多为老第三纪,分布在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燕山晚期后,滨太平洋陆缘活动带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右旋扭动,老第三纪张扭应力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断陷盆地,如依兰—舒兰、敦化—密山断陷盆地,被断裂挟持,盆地规模小,沿断裂带断续分布。第三纪拗陷型含煤盆地在陆域不甚发育,仅有依安、围场、冀北—蒙南等盆地(群)。分布在海域,如东海陆架盆地、南海北部盆地均为弧后盆地,台西盆地为弧后前陆盆地。

集中分布在大陆西南部的含煤盆地,以新第三纪为主,仅有粤西南茂名和桂南盆地发育有老第三纪始、渐新统含煤岩系。大陆西南含煤盆地分布在扬子陆块、南华活动带、松潘—甘孜活动带、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和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之上,属特提斯构造域,以小型断陷盆地为主要构造型式。粤西南茂名、桂南盆地群位于南丹—紫云、右江断裂带,呈北西走向,具左旋走滑性质。滇北、滇东南盆地群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受绿汁江、安宁河断裂带控制。川西藏东、思茅、保山盆地群和藏北伦坡拉盆地,位于三江断裂带,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断裂控制,盆地具有右旋走滑性质。位于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的腾冲盆地群受怒江断裂带控制也具有右旋走滑性质。

散布在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的拉萨西尼木、藏南日喀则、藏西南门土等含煤盆地均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藏南札达含煤盆地位于喜马拉雅(逆冲)板片断裂带上,同属特提斯构造域,是喜马拉雅期形成的主动大陆边缘(岛弧型)盆地。

通过上述对含煤盆地原型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含煤盆地的构造型式亦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板块构造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在中国古大陆尚未形成前,含煤盆地形成以海相沉积盆地为主的诸多构型,当古大陆形成后则形成以陆相沉积盆地为主的多种构型,与海相沉积相关的含煤盆地仅发育在大陆边缘近海区。

华力西中晚期(石炭、二叠纪),主要形成三种类型含煤盆地,即板内克拉通盆地(陆表海(湾)拗陷型)、陆缘海坳陷盆地和前陆坳陷盆地,这些盆地均形成于板块会聚前的挤压应力构造背景,由于陆块与褶皱带基底刚性差异,沉积盖层受力强度不同,含煤盆地变形程度也不同。在稳定陆块基础上发育的含煤盆地,范围广阔,含煤性好。在活动性强的褶皱带发育的含煤盆地,规模较小,含煤性差。华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是在华北陆块为基底形成的早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基础上发育的,塔里木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虽有与华北盆地相近的构造条件,但因古地理、古植被条件的欠缺含煤性较差。在华北陆块西部阿拉善地块南缘石炭、二叠纪形成祁连海湾,是在阿拉善与柴达木两个地块间加里东期褶皱回返的基础上形成的,晚石炭世与华北海连通形成范围广阔的陆表海环境,原型盆地发育较好,后期改造分割为零星分布的小型盆地,含煤岩系仅在鄂尔多斯西缘保存较好。发育在华南板块的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其基底由扬子陆块和加里东期后褶皱回返的南华褶皱带组成,扬子海盆较华北海盆活动性相对较强,含煤性不如华北盆地。由此可见,同属板内克拉通坳陷盆地,由于构造位置、基底性质等差异,其活动性、含煤性均有不同。

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天山—赤峰活动带与准噶尔—兴安活动带都属陆缘增生带,发育在这些构造带上的含煤盆地,都是在位于海槽中微陆块边缘形成的陆缘海坳陷盆地。发育在昆秦活动带的凤县、商州等盆片,是在泥盆纪沉积基础上形成的前陆坳陷盆地,沉积了一套石炭、二叠纪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建造。上述的陆缘海坳陷盆地或前陆坳陷盆地,都是在沉积构造环境不很稳定条件下形成的,含煤盆地规模小,活动性强,含煤性差,再经后期构造改造变形仅有盆地残片零星分布。

印支期是中新生代与古生代交替时期,中国古大陆在印支期基本形成,板块会聚过程中构造应力场亦在逐步交替,拼接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中国大陆,受到来自南部的印度洋板块和东南部的太平洋超级大洋板块的俯冲推挤,在改变了古亚洲、古华夏构造域应力状况的同时,形成特提斯、滨太平洋构造域,新老构造应力相互交替、交织,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复杂,从而出现构造型式多样复杂的新格局。晚三叠世含煤盆地构型除沿袭了晚古生代坳陷型式外,在陆块边缘出现了由逆冲推覆带单边断陷形成的前陆坳陷盆地,在陆块边缘和褶皱带内形成了断陷盆地、走滑断陷盆地等多种盆地类型。

在大陆西部特提斯构造域与古亚洲构造域同属南北挤压应力场,南北板块拼合后,褶皱带内的碰撞消减地壳缩合表现为褶皱带向陆块的逆冲推覆,在褶皱带与陆块边缘形成前陆坳陷盆地。塔里木陆块北缘的库车盆地,柴达木陆块北缘的柴北盆地,均属前陆坳陷盆地。由于塔北(沙雅)隆起的阻隔,塔里木陆块中部的塔中盆地依旧形成开阔的拗陷型盆地。在祁连褶皱带发育的中小型盆地,则由褶皱系上的断裂带形成断陷型盆地,有些受走滑断裂影响,断陷盆地具有走滑挤压或拉张性质。昆仑—秦岭活动带的木里盆地和位于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断裂带的晚三叠世含煤盆地均具走滑性质。

印支期,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形成南北向挤压应力使深部地幔物质向东蠕动,贺兰山南北断裂系活动增强,阿拉善地块与祁连褶皱系向东推挤,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形成逆冲推覆带,华南板块松潘—甘孜活动带向东挤压,形成龙门山—箐河—红河逆冲推覆带,在陆块边缘造山与深陷形成了鄂尔多斯、四川(川黔滇)前陆坳陷盆地。

燕山期是中国大陆构造活动剧动期,亦是区域构造应力活动根本转变期,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控制着整个大陆的东部和西部,同时阿尔金断裂系、郯庐断裂系活动增强,燕山期形成的含煤盆地的构型均与两大构造域形成的应力场及两个断裂系的活动有关。

位于大陆西部天山褶皱系的伊宁—尤尔都斯、焉耆、库米什盆地,是沿着山系走向走滑拉张断裂形成的断陷盆地,经构造反转形成分割盆地。位于天山褶皱系北部的准噶尔、吐—哈、三塘湖盆地,南部的库车、塔东、塔西南盆地,继承了三叠纪盆地特征,由褶皱带向陆块逆冲推覆形成前陆坳陷盆地。位于阿尔金断裂两侧的塔东南、阿尔金山、北山、甜水井盆地受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控制,形成走滑挤压、拉张盆地。分布在北昆仑秦岭活动带的含煤盆地,沿中祁连地块和北祁连褶皱带形成拉张兼走滑断陷,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和柴达木陆块北缘盆地,均受褶皱带逆冲推覆形成前陆坳陷盆地。

中国大陆东部燕山期含煤盆地,主要沿着滨太平洋活动带形成的北北东向大型隆起带和沉降带展布。除鄂尔多斯、四川为大型前陆坳陷盆地外,多以中小型断陷盆地为主,由西而东有逐次变新的趋势,东部火山岩亦较西部发育,断陷盆地呈地堑、半地堑和复式断陷型,由于郯庐等大型断裂带复活,并具左旋平移(转换断层)性质,燕山期形成的中小断陷型含煤盆地多具压扭性质。

在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发育在断裂带的藏西改则、拉萨、八宿等早白垩世含煤盆地,是印度板块向藏滇板块俯冲形成的主动大陆边缘盆地(岛弧型)(K-E),是中国古大陆形成后在大陆边缘出现的聚敛背景下的非陆内含煤盆地。

喜马拉雅期,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集中于大陆东部的陆域与海域,老第三纪集中于大陆东北部,新第三纪集中于大陆西南部云南,均以小型断陷盆地为主,东部海域含煤盆地以老第三纪为主,东海陆架和台西盆地也发育有新第三纪含煤岩系,盆地规模较大,以弧后盆地为主。大陆东部老第三纪含煤盆地多分布在北北东向断裂带,形成地堑型断陷盆地,由于晚白垩世后郯庐断裂带转为右旋走滑,地堑型断陷盆地往往具有拉张平移性质。大陆西南部新第三纪含煤盆地,虽然跨越相邻的华南、藏滇板块,由于同受具右旋走滑性质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断裂系的控制,断陷盆地均具张扭性质。粤西南茂名、桂南等老第三纪含煤盆地(群),受北西走向南丹、右江断裂的控制,亦具张扭性质。发育在海域的渤海、南黄海老第三纪含煤盆地属断陷型盆地。东海陆架及台西盆地、南海盆地均属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其中新第三纪台西含煤盆地为弧后前陆盆地,南海北部老第三纪珠江口等盆地属被动大陆边缘裂陷盆地。东部海域第三纪弧后盆地的形成,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在新生代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大陆东南缘海域发展的基本构型。

位于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的拉萨西尼木、藏南日喀则—昂仁、藏西南门土等老第三纪含煤盆地,以及位于印度板块喜马拉雅(逆冲)板片的藏南札达新第三纪含煤盆地均发育在断裂带,盆地性质继承了白垩纪特征,同属主动大陆边缘盆地(岛弧型)。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及海域含煤盆地类型大体可分为:

(1)古亚洲构造域及古华夏构造域:陆表海(湾)坳陷盆地(板内克拉通型);陆缘海坳陷盆地;前陆坳陷盆地。

(2)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陆内坳陷盆地;陆内断陷盆地;陆内前陆坳陷盆地;陆内拉张走滑盆地(类潘农式)。

(3)与陆内具转换断层性质断裂带相关:陆内走滑挤压(压扭)、拉分(张扭)断陷盆地;陆内地堑型兼走滑(平移)盆地。

(4)滨太平洋构造域:弧后盆地;弧后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裂陷盆地。

(5)特提斯构造域:主动大陆边缘盆地(岛弧型)。

表4-1 中国含煤盆地(原型)分类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