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和多尔衮之间有何矛盾,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题所述

在皇太极争夺后金汗位的过程中,多尔衮是他最大的对手。

按照努尔哈赤临终安排,多尔衮三兄弟的两白旗势力最大,兵强马壮。如果不是因为多尔衮兄弟年龄太小,不是因为代善父子临阵倒戈,那汗位的帽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落到势力最弱的皇太极脑袋上。

然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势力最弱的皇太极,在登上汗位之后,才发现自己这老大其实是个傀儡,拥立他有功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与他一起做起了一字并肩王,一起决议朝政。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奇怪的朝会上演了,四个老大端坐龙庭,接受百官朝贺,你说一句我插一语,好不热闹。可以想见,名义上的后金大汗皇太极,脸上的表情有多么尴尬,心中的不满有多么严重。

这一时期,皇权的争夺战不像后来康雍乾时期,赢者通吃,而特别像董事会,谁的股份大谁就厉害,就算他人做了皇帝也照样得受董事会摆布。

当时,董事会一共有八个人,即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大小根据年龄决定,除了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个年长的,还有四小贝勒,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

其中,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是一母同胞,团结如一人,以多尔衮为首脑。

以亲疏论,除了阿敏和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其他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这个家族企业中,只有皇太极本人,是支持自己的,其他人都和他不是一条心。

在这种情况下,新上任的皇太极不得不学点《矛盾论》,在所有股东中,抓重要矛盾,在重要矛盾中,抓主要矛盾。所以,年幼的多尔衮兄弟,不仅不再被皇太极视为威胁,而且因为刚刚遭受打击,成为股东中最弱的一支,变成了皇太极需要统战的对象。

于是皇太极积极拉拢,重用多尔衮兄弟,搞两黄旗和两白旗的联盟,对抗代善父子的两红旗和阿敏莽古尔泰的两蓝旗。在短时间内,就相继失去父亲母亲的多尔衮三兄弟,当时还都是少年,需要一个年长的哥哥关心爱护,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结成联盟。

这样,皇太极在董事会便拥有了一个强援,成为多数派。而多尔衮也迅速成长,超越四大贝勒,成为公司的二把手。年轻的多尔衮三兄弟,南征北战,用自己的能干,将其他哥哥和堂兄弟们完全比了下去。

不久之后,阿敏被幽禁,代善父子靠边站,莽古尔泰被夺爵后抑郁而死。皇太极终于当上了真正的皇帝,而不必受人摆布。

当然,善于化解矛盾的皇太极,也善于制造矛盾,制衡多尔衮的权力。在多尔衮成为公司二把手之后,皇太极的儿子----比叔叔多尔衮还年长三岁的豪格,也进了董事会,对叔叔横挑鼻子竖挑眼,很快与叔叔“打成一片”。

没办法,皇太极很清楚,如果臣子的权力没有其他臣子的制约,臣子就会挑战皇权,只有让多尔衮和豪格明争暗斗,自己从中调节,这个皇位才安稳。

至于野史中被津津乐道的庄妃,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孝庄,当时也还是个小姑娘,作用极其有限。

总的来说,皇太极重用多尔衮,一开始是多害相权取其轻,之后是一边用一边制衡,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

可以想见,如果皇太极多活几年,看到日益壮大的多尔衮,一定又会想办法打压的。只因为越能干的皇帝,越看不惯和自己一样能干的臣子,谁强就打谁,谁弱就扶谁,这样的故事,在后来的清王朝,比比皆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4
首先,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皇太极排行老八,多尔衮排行十四,但是努尔哈赤非常喜欢多尔衮,想把汗位传给他,但是多尔衮年龄太小,无法控制住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所以在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阿巴亥殉葬,可以说二人之间有杀母之仇。
其次,多尔衮年幼无法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皇太极抢了多尔衮的皇位,所以二人之间有夺位之仇。
最后,大玉儿也就是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早年相恋,但是被皇太极横刀夺爱了,所以二人之间又有夺妻子恨。
所以二人之间的矛盾很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2-16
1626年,14岁的多尔衮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被皇太极逼死,随即,他向皇太极露出了一个诚挚的笑容,22年后,多尔衮不仅把皇太极最爱的儿子豪格剁成了肉酱,还瓜分了他的妻妾,从那时起,多尔衮知道,真正属于他的时代来了。

按理说,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而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两人明明是“叔侄”关系,那么,为什么多尔衮非要对豪格赶尽杀绝呢?两个人之间有什么仇怨吗?

其实说到多尔衮和豪格,我想,两个人之间最大的恩怨也就是国仇家恨了。

-

首先,国仇方面,多尔衮和豪格是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

时间回到1643年,51岁的皇太极同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一样,突然离世,甚至还未来得及指定继承人。

时隔17年,皇位争夺战再次上演,只不过不同的是,当年的多尔衮只是个14岁的孩子,并无继位的可能,而今,他却是战功显赫、威望极高的王爷。

可以说当时的多尔衮是整个清朝一等一的实权派人物,很多满清宗室都支持他称帝。

但是豪格也同样对皇位虎视眈眈,而且,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皇位显然要比多尔衮更名正言顺,除此之外,豪格也自小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颇有实力。

就这样,两方人马互不相让,陷入僵持。可当时的大清刚刚步入正轨,外有强敌环视,内有隐患滋生,如果因为继位陷入纷争,实属不智。

虽然仍旧觊觎皇位,但作为皇室中人,更重要的肯定是稳定朝政,于是,多尔衮和豪格算是各退一步,扶持当时年仅6岁的福临上位,安内攘外。

虽然表面上看,福临成为多尔衮和豪格争斗的最佳受益者,但实际上,多尔衮和豪格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为了制衡彼此,福临当皇帝,济尔哈朗、多尔衮分别摄政,而济尔哈朗是支持豪格继位的,这样一来,在朝堂势力上,多尔衮和豪格也算平分秋色。

可无论是多尔衮还是豪格,都是有野心的人,尤其是多尔衮,怎甘心受制于人,于是,多尔衮暗戳戳的开始了自己的谋划。

在多尔衮眼里,豪格最大的倚仗就是济尔哈朗的支持,虽然同为摄政王,但是济尔哈朗是第一摄政王,多尔衮只是第二摄政王,论权力,济尔哈朗显然要比多尔衮更占优势。

但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时的局势下,最被动的一定是福临,虽空有皇帝之名,但无皇帝之实。于是,多尔衮便联合孝庄,决定先解决济尔哈朗。

所以,福临刚刚登基两个月,济尔哈朗便被派去宁远打仗。而济尔哈朗一走,多尔衮更是不遗余力地打击他的势力,豪格叫苦不迭,开始反击。

可还没等豪格筹划好,多尔衮就一击即中,拉拢了原本支持豪格的何洛来揭发豪格,称豪格多次言语上中伤多尔衮,说多尔衮“并不是有福气的人,能活到什么时候还不一定呢”。

于是,多尔衮便借此发挥,免了豪格的亲王之位,可即便如此,豪格仍然是一个威胁,为了彻底解决豪格这个隐患,多尔衮想了个一劳永逸的法子。

那就是间接意义上的流放,几个月后,多尔衮恢复了豪格的亲王爵位,但同时却把他撵走出征。本意是希望豪格走的越远越好,毕竟战场上刀剑无眼,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可万万没想到,受了一肚子气的豪格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就在豪格意气风发班师回朝打算领功的时候,多尔衮亲自在永定门外迎接豪格,正当豪格行礼时,多尔衮一声令下,豪格被剁成肉酱。事后,多尔衮还带人瓜分了豪格的妻妾。

这是清末老太监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里的说辞,但是我认为信修明的说法就是个传说,豪格再不济也是凯旋归来的亲王大功臣,怎么能死这么惨!

而与之相比,在正史里,豪格是被多尔衮找了个借口幽禁,而后死亡的说法似乎更为可信。

但不管豪格是如何身亡的,他最终还是败给了多尔衮,都说皇位是踩着无数人的鲜血才成就的,如此看来,果然不假。

那么,国仇说完了,我们再来说说家恨。家恨方面,豪格是替父还债,多尔衮是为母报仇。

-

1626年,在努尔哈赤离世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便称遵先帝遗嘱,需大妃阿巴亥殉葬。

依据满族的律例,殉葬是有条件的,一是与丈夫恩爱,二是无幼子。而阿巴亥无论怎么看都不符合第二条的要求,但还是不明不白地殉葬了。

要说这里面没有政治和皇位的原因,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人信服的,归根结底,阿巴亥只是这场博弈的牺牲者。

那么,当时年纪尚小的多尔衮亲眼目睹母亲的死亡,仇恨的种子早已种下,只不过当时的他并没有实力与皇太极一战,所以他选择隐忍。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当多尔衮有能力有实力与皇太极对抗报仇的时候,皇太极又突然离世,所以,这杀母之仇只能报复在皇太极的儿子身上。

公正地说,尽管多尔衮觊觎权柄,但如果没有多尔衮,恐怕满清入主中原只能是奢望。

可奈何上天不曾垂怜,时运不济,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多尔衮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或许,这就是命吧!

试想,如果多尔衮能再多活几十年,或许整个清朝的走向都会改变,你觉得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