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哪些精湛制墨技艺?

如题所述

隋唐时期,制墨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专门设官办制墨厂。当时有一个叫祖敏的墨官,最为著名,他制的墨,名闻天下。祖敏研究朝鲜进贡的松烟墨的制作经验,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制出来的墨质量好,享誉天下。唐代制墨已有多种颜色。据史书《唐书·韦述传》记载,韦述家中藏书宏富,全都是经他亲自校点“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

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朱墨更是被当时徽州居民制墨家传户习,广泛使用,它是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但容易褪色。

唐末五代由于战乱频繁,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也随之转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墨模在唐代的制墨业中逐渐地普及。墨的烟料捣杵原来尽用人力,因为人的握力有限,所以墨模便应运而生。墨模的压力大,因此而制成的墨质坚实而耐用。

同时,由于墨模的出现,墨的形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江苏丹徒的南朝墓葬中,曾出土一锭扁圆柱体墨,长3厘米,宽4.2厘米,厚1.9厘米,墨色纯黑,质坚硬,据分析可能是用模压制成的。当时地方政府每年要向朝廷进贡龙凤墨四斤,史称“贡墨”。

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益精,名匠辈出,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唐代有专门制墨的著名墨工,如祖敏、奚鼐、奚超等人。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负盛名的制墨大师是奚超。

到了后来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后来,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改名为徽墨。徽墨之名,就这样形成了,徽墨传奇,也在百姓中广泛传开了。

原来,奚超父子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超过了易州墨,被人誉为“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

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成为千古美谈。从此李墨名满天下,其墨被誉为“天下第一品”。李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

据记载,北宋书法家、文字学家徐铉,幼时曾得一锭李墨,与其弟徐锴共同研磨习字,“日写五千”,整整用了十年。更令人赞美的是,磨过的墨,其边有刃,兄弟俩还常用它来裁纸。

墨作为我国画的载体,使我国文人画家找到了抒情达意、畅神写意的本质要素。墨在远古尚黑意识上建立五行色中的“黑”,不可单纯地将其当作一种颜色来对待,因为它既暗合了老子“五色令人目盲”和“无为也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论点,又与儒家所倡导的“绘事后素”、反对雕饰之风的审美理想相表里。

水墨山水画在唐代兴起的内在根源,与当时文人画家的处境与心理需求相切合,“诗古禅心”使墨的表现更具文人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