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首辅杨士奇最后下场如何?

如题所述

罢官之后忧郁而终。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中官王振受宠于明英宗,渐渐干预到外廷政事,并诱导明英宗乱对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赠杨荣黄金,杨荣当初正在省墓,归后不知此事。

王振却欲弹劾杨荣,此时杨士奇出面力解。但杨荣不久即去世,杨士奇、杨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兴兵马征讨麓川,藏帑金数万。

再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势力越大并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满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此时,杨士奇之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因施暴杀人。之后,各位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加法,但把罪状给了杨士奇。随后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辞。

明英宗恐怕伤害杨士奇,下诏安慰。杨士奇感恩哭泣,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文贞。

扩展资料:

杨士奇的功绩:

1、仁宣之治

明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

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

明宣宗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

2、《文渊阁书目》

《文渊阁书目》是现存不多的官修书目,在目录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属于明初国家藏书的第一部书目。

明初国家藏书是以元内阁所藏宋、金、元三朝典籍为基础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北伐军攻入元大都,大将军徐达尽收元内阁图籍送回南京。

以后,明政府又广求遗书,国家藏书日丰。明成祖迁都北京,收贮于左顺门北廊,明英宗正统年间,移贮至文渊阁。

正统六年(1441),少帅兵部尚书兼华益殿大学士杨士奇等,始以文渊阁说贮书籍,颇多“本朝御制及古今经、史、子集之书,自永乐十九年南京取来,一向于左顺门北廊收贮,未有完整书目”,故为打点清理,逐一勘对,编置字号,厘定部类,写成书目一本,名曰《文渊阁书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士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9

在明初的政治舞台上,不得不提“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其中的杨士奇被称为“西杨”。他历仕五朝,为大明做出了不朽的奉献。

杨士奇年幼时,屡遭不幸,父亲早逝,其母再醮后,杨士奇随继父改姓罗。当杨士奇晓得本人的门第后,私下用土铸成一个神牌,逐日膜拜,祭奠先祖。厥后继父发明了他的举动,很受打动,规复了他的杨姓。

杨士奇九岁的时分,任德安郡守的继父遭到弹劾,被贬陕西,不久又死在那里,杨士奇的生存堕入困顿当中。杨士奇自幼奋发念书,学业大进。因为他学识渊博,操行和本领出类拨萃,十五岁时就应乡里之聘,开馆授徒。

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修撰《明太祖实录》,征集文人士子参与。杨士奇由王叔英举荐,以平民身份进入翰林院,充当了编辑官。

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经历“靖难之役”后登上皇位,为了波动政局,将杨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选入内阁,到场国政,今后杨士奇开端正式步入宦途生活生计。

永乐二年(1404年),杨士奇被遴派辅佐皇太子,晋升为左中允。次年,杨士奇升为左谕德,辅佐左春坊大学士承当太子的文件往还及进修的有关事件,同时兼任翰林院侍讲,承当为天子讲读经史的义务。

朱棣即位后,宗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故意抢夺皇太子之位,厥后几经周折,才确定了宗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但恃宠好斗的次子和三子并没有就此干休。在这场争斗中,杨士奇天然没法置身事外。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北征回师,向杨士奇讯问太子的状况。杨士奇只是说太子仁孝,惩处朱高炽刻薄仁爱的特性。

杨士奇固然卷入争斗太子的风云而被连累坐牢,但很快被开释,而且顺遂地度过了他从政生活生计的艰屯之际。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军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即位,改次年为洪熙。杨士奇被选拔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尔后,又逐步选拔为少保、少傅,兼任兵部尚书。

朱高炽即位后,很多文武大臣都歌舞升平,杨士奇却反其道而行之,提示朱高炽要高枕无忧,看到“流徙尚未归、民尚艰食”的社会理想。朱高炽甚为感谢,不久,杨士奇被选拔为内阁首辅,位列于内阁其他同寅之上,逐步弥补了朱元璋废弃丞相后留下的巨大的权利真空。

洪熙元年(1425年)蒲月,朱高炽暴死,杨士奇成为首席顾命大臣。朱瞻基继位后,改元宣德,杨士奇继任内阁,活期上朝觐见天子。他还可以间接向天子呈递密封的奏议,并对官员呈递的奏议提出恰当的回答,供天子御批。

朱瞻基即位后不久,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发起兵变。朱瞻基在杨荣等人的激烈恳求下御驾亲征,兵变很快被安定。因为朱高燧也与汉王的诡计有所连累,杨荣等人主意同加宽大。

杨士奇考虑到政局的波动,与杨荣逆来顺受,朱瞻基终极采用了杨士奇的倡议,没有追查赵王朱高燧的义务。

杨士奇还出格留意人材的选拨和政治的腐败。他向朱瞻基主动倡议,纠察贪官蠹役,推荐具有文彩武略的人材,即便属于刑家子孙也不例外,而且规则凡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员都要主动其朝廷推荐人材,以便稳固朝廷的根底。

宣德十年(1435年)一月,朱瞻基逝世,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改元正统。事先,张太皇太后利用摄政之权,竭力倚重“三杨”。

年老的杨士奇竭力支持危局,倡议朝廷锻炼兵士,稳固边防,设参赞大臣,分拨文武镇抚到各地调查民情,罢除派往各地的间谍,加重苍生的钱粮,放宽科罚,抓紧吏治的整理。

正统六年(1435年),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因杀人及“横虐数十事”,被言官上奏,恳求逍遥法外。杨士奇深感义务严重,恳求天子答应本人告退,朱祁镇对他加以安慰。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逝世,杨士奇得到后台,他积郁成疾。次年,杨士奇病逝。诏赠左柱国太师,谥文贞。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姜还是老的辣

某男路遇一老人晕倒,随即将其送至医院,因为没带钱,打电话给女朋友。女朋友急冲冲到医院骂道:“你脑子有病吧,那么爱多管闲事”。一看病床上躺的人,诧异的喊:“爸,怎么是你?”出院时,老人拉着某男的手说:“小伙子,你是个好人,离开我女儿吧!”回到家,老人对女儿说:“这种脑子有病的人,不要再联系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