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什么犯了错误一定要勇于悔改?

如题所述

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因为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都会给我们悔过并改正的机会。

《圣经》上说:

有一次,耶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帮助父亲在农场工作。他们有田有牲口,生活富裕,一无所缺,他们熟悉的是成功和繁荣。父亲爱他的两个儿子,他们一切所需的,父母都充分地供给他们,可以说是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

可是,小儿子过得不开心。他不满现状,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拉长着脸,勉强地做当天例行的工作。他也不喜欢住在家里,家里太受限制,他向往脱离父亲的管教,他要自由,他要自己过,自己做决定。

有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请把我应得的家产分给我。”意思就是说:“父亲,你过世的时候,你的农场、田地和牲口全归哥哥和我。现在就分家好了,把我那一份给我,由我自己管理。”

父亲听见这个要求,大吃一惊,平时欢喜快乐的面容,这时变得忧伤阴沉,虽然这不是他所愿意的,他还是接受了儿子的要求,把产业分给他的两个儿子。

大儿子是长子,所以得双份,这是当时犹太人的规矩。小儿子得了他理应得到的那一份。

一拿到手,小儿子立刻变卖他所有的产业,准备远行。他要到处旅行,大开眼界,好好享受世界上各种的乐趣。他迫不及待地准备出门。这才是人生的开始,他可要好好地享受一番。

一切准备就绪,箱子关上,他带着所有的财产上路了。他离开父母,开始新的生活,以为有说不完的享受在等着他。

几年以后,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青年人在荒野放猪。他的衣服破烂,两颊凹陷,双眼无神,带着个黑眼圈。他在后面赶猪,双脚无力,直发抖。

吃饭的时间到了,他把猪群赶到猪圈。有几个人抬来一桶桶的豆荚,倒在食槽里。猪群咕噜咕噜地狼吞虎咽。仆人站在一旁看它们吃,谁也没有留意放猪的年轻人。

青年人看着猪食直流口水,巴不得送猪食来的人赶快离开,他好吃几口豆荚充饥,叫饥饿的肚子平静一下。虽然吃的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起码可以解一会儿饿。可是这些送猪食的人,一直等到猪吃完了所有的猪食才离开。可怜的青年人,失望了,一点儿东西也没吃到,只好空着肚子继续放猪。

这个青年人是谁呢?他就是财主的小儿子。就是那个腰缠万贯,兴高采烈去发现新大陆的小儿子,远走高飞的小儿子。

他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他不是带了好多好多的钱出门的吗?说来话长,他刚到远方的一个地方,天天吃喝玩乐,交了好多朋友,这些人吃他的喝他的,却一毛不拔。钱大把大把地浪费,没有多久他就坐吃山空了。他从来没想到要工作,他也不愿工作,他以为有足够的金钱,没有必要再工作了。

没有多久,他忽然发现钱花光了,于是就找他以为是“朋友”的人帮忙。可是,没人理他。既然他没钱供给这些人吃喝玩乐,他们就远离他,不再是朋友了。其实他们不过是他的酒肉朋友,而非真正的朋友。

除此以外,当地遭遇大饥荒。粮食涨价,他根本买不起。于是,他开始体验饥饿之苦,常常空着肚子上床,觉也睡不好,因为肚子饿得痛。这时他才决心抹下脸去找工作。最后,他找到一份工作,就是放猪。对犹太人而言,放猪是最卑贱的工作,因为猪是不洁净的动物。饥饿使得他不得不接受这份工作。从此,他每天赶着猪群出去放猪,工钱是少许的食物。他的老板待猪比待他还好。

青年人刚离家的时候,以为人生是一场吃不完的宴席。结果落到这个地步,他失去一切所有,全因自己的过错。这时,他开始回想在家住的日子。热泪流下他的双颊,他为自己的过错伤心,为在罪恶中度日悔改。他自言自语说:“我父亲的工人比我吃的都好,而我却在这里等着饿死。”

可是回家吗?那要自己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求父亲原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越来越想家,晚上不能睡觉,患了思乡病。最后他终于作了大胆的决定,他要回家,他再也忍受不了了。他要承认他的罪,他想恳求父亲饶恕他的过错。

终于,他起身,往家的路上走了!他放下放猪的工作,心情沉重,眼中有泪;可是他还是上路了。来到这个地区的边界,就要到家了。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这么一个褴褛不堪的乞丐,父亲还会认他吗?一边想一边踌躇前行。忽然,他被快速的脚步声惊醒。抬头一看,有人朝他跑了过来。来者是个白发老人,是他的父亲!

父亲远远地看见他的儿子。这个父亲天天等着儿子回家!没有一天忘记这个不孝之子,天天到路上去等,盼望儿子归来。这一天,他按例到路上去张望,看见远处有一个人费力地徐徐前进。父亲留心地看,忽然他拔腿就跑去迎接这个陌生人。这个人不是陌生人,而是他的小儿子。他赶紧去欢迎他,一点儿也没有恨意,也没紧握拳头,乃是张开双手,高兴得不得了。

小儿子清醒之前,已经感觉到父亲的双手抱住他,不停地亲吻他了。这完全出乎小儿子的意料之外,他哪里敢这么想。他根本不敢乞求父亲的爱,他深感不配。他跪在父亲脚前痛哭流涕,承认自己的罪过,求父亲的原谅。他由衷的恳求,感动了父亲的心,父亲把儿子抱得更紧。

父亲下令对跑过来的仆人说:“把上好的袍子、鞋子给我的儿子穿上。”然后,又把传家戒指,戴在这个回头的浪子的指上。

他们一块儿走进家门。父亲的爱,强烈的爱让儿子受之有愧。当晚,父亲又设宴,大肆庆祝。杀了一只肥牛犊,烤了,还高唱感恩和喜乐之歌,因为浪子回头金不换。

犯了错误要勇于悔改,千万不要迟疑和执迷不悟。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是愿意给我们悔过自新的机会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与人交往的问题上,我们听一下先人曾国藩的见解:

贤良与不肖的等级如何判断呢?就是看他改正过错的勇气与怯弱的差别而已。太阳和月亮有亏食现象,星辰有陨落之时。对于人来说,说话有过甚之处,行动有后悔的时候,即使是圣贤也难避免。改正过错十倍于人者,他的贤良也十倍于人;改正过错百倍于人者,他的贤良也百倍于人。越是贤良的人,越是光明磊落;越是不肖的人,仗持奸邪而终不悔改了。

人一生下来,气质上相差得并不太远。为善而成了习惯,就成为君子了。他有了过错,他的朋友直率地批评规劝来纠正他,又有的朋友,用谦恭的语言劝勉他。倒退了有人鞭挞,进取了有人颂扬,他们互相比着向上进取。办不好的事成了习惯,就成为小人了。他有了过错,则多方文饰,作他的朋友的,与他较疏远的,心里认为不对却当面称赞他;与他较亲近的,则曲意苟且迎合,害怕因坚持正义而损害了恩谊,他们相互比着堕落。这就是贤良的更加贤良,而不肖的更加不肖的原因。

我的一个朋友告诫我说:“您与某某两人相好而中断了,是由于您的失德而造成的,您为何不谨慎地对待此类事呢?”又有某君告诫我说:“听说您在主持考试,曾经以私人感情求于人家,这样做太不适当了。”两位先生的话,乍一听,好像不合我的夙志。慢慢地分析,他们对我没有什么要求而能进奉逆耳之言,实在是尊敬我呀!进一步自我反省过错,其中大的可能比这个厉害四五倍,而多的可能难计其数,这两位先生,只是举一个方面的罢了,人苦于不了解自己呀!上古君王们的道德教化不能推行,士大夫们都在参与一切得过且过、只顾眼前的事情,往往陷于罪恶之境,而同僚朋友没有片言只语对他进行质问的,而这人自我感觉很适意,还庆幸自己没有犯错误。以孔子这样的贤良,还有待于学习《易经》来避免错误。而现在说没有过错,是欺骗别人还是欺骗自己?自己知道有过错而掩饰一时的失误,辗转掩盖躲藏,以至于到了滔天大奸的地步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不可以接近小人的原因啊!作为朋友而对他的过错隐瞒、忍耐或曲意赞同,助长人家的恶劣,是俳优戏官巴结逢迎之徒呀。

《圣经》上说:“有的话使你的心感到不顺畅,才能求得真正的道理,有的话要更改你的志节,必然得不到真理。”我有意记到本子上以备查看反省,并且展示给朋友们作为逆心之言。圣经箴言

听从劝导,乐于学习,你就套成为一个明智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