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请知道的朋友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如是网上 内容请注明出处。
内容合理另有追加

  我国银行业稳定性分析(下)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我国银行业稳定性分析(下) 打印本文

  我国银行业稳定性分析(下)

  作者:国研网金融研究部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89

  (三)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但政府的政策支持功不可没
  一般而言,良好持续的盈利能力被看作银行业稳定的一线“缓冲器”。它能够给银行提供一种保障,使银行可以抵御经济衰退和资产质量恶化的意外冲击。2005年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据国研网金融部对我国60家银行(占我国去年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为80.2%)的分析表明,2005年我国60家银行实现净利润(net
  income)1692.97亿元,比去年增长82.32%。60家银行的税后所有者权益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A)加权平均分别为18.58%和0.61%,比2003年12.16%和0.44%的回报率高出许多,即便与欧盟银行业0.63%的资产收益率和16.06%[4]的资本收益率相比也不落下风。另外,据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前50家大银行(按所有者权益排序,50家银行总资产占2005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74.1%)税前利润总额为2285.9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9.27%。其税前平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是23.12%和0.89%,是近三年表现最为抢眼的一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银行业利润猛增的驱动力来源于国有大型银行。伴随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的成功,我国银行业利润贡献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取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龙头”,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利润占全行业净利润的67.26%。
  在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分布格局方面,2005年我国共有10家银行的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超过行业平均值,占全行业总资产36.78%的比值。与欧盟银行业2005年有超过65%的银行资产赚取超过行业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平均值的状况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它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利润分布不均衡的态势。与有者权益收益率分布格局不同,我国银行业资产回报率高于全国平均值的银行资产仅占总资产的4.7%,而且绝大多数银行是小银行,中等规模的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基本都低于全国平均值,显示了我国中型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过渡,其盈利能力有待改进。
  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银行业现有的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平均达到90%左右,而在国内银行的总营运收入当中,只有不到10%来自非利息收入,而收费业务如证券交易、保险和财务管理等只不过占资产负债表的一个较小部份。收入结构的单一化可能会影响银行的盈利前景,因为在银行盈利过分依赖利息收入的情况下,我国银行利润的多少就取决于信贷投放的多少,在宏观经济上行期间,银行的盈利能力可能很好,但一旦经济面临下行,银行的利润可能会面临收窄的风险,因为银行信贷将急剧收缩,此时,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也可能下降,不良贷款增加,进一步吞噬银行利润。因此,尽管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总体利润增加的良好局面,但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猛增的态势没有经过经济周期的检验,一旦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信贷规模将缩小,伴随信贷高速扩展的不良贷款将继续增加,银行业盈利增长速度将面临不确定性,其稳定性也将大打折扣。
  (四)银行流动性略有上升,但有流动性过剩的嫌疑
  银行“存短贷长”的业务特点决定了银行必须保有合适的流动性水平,银行体系中稳健的流动性头寸既可以确保支付结算系统平稳运行,也可以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银行核心业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衡量银行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银行业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的比值可以准确的衡量银行对市场融资的依赖程度。该比值越低,即银行对市场短期融资依赖程度越高,其流动性风险就越大。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同规模的银行其流动性管理风格可能差异极大。小银行的储蓄资金主要来源于广大的消费者储户,资金来源相对比较稳定,其贷款也主要发放给了家庭及小企业。一般来说,这些小银行存多贷少,其过剩的资金大部分都投资于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其流动性一般较高。与此形成宣明对照的是,大银行往往采取更具风险性的流动性管理模式,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不停的滚动式拆借所需短期资金。
  2005年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水平略有提高,由于各银行流动资产数据的稀缺,我们将60家银行分为三组分别计算各组的流动资产/消费和短期存款的平均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规模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偏差。经测算,我国60家银行的流动性比率(Liquid
  Assets / Cust & ST
  Funding)的中位数为16.67%。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的算术平均值为12.99%,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为16.51,剩余的44银行的算术平均值为24.40%,与2004年同类指标相比略有上升,与世界银行业2005年13.92%的平均值相比,我国银行业各个组别的银行流动性水平均高出不少。这也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流动性十分充足,能够经得起信用扩张的冲击,但也说明我国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流动性过剩。
  三、 我国银行业稳定面临的风险
  (一)信贷扩张过快,银行信用风险凸现,不良贷款可能反弹
  受企业家信心指数高企及银行增加盈利的双重激励,从2005年底起,我国银行业又进入了新一轮信贷扩张期。2006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2.18万亿,超过2006年贷款计划的87%,其中,一季度和4月份新增贷款规模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三季度,虽然新增贷款的速度放缓,但2006年银行业累计放贷已经突破全年2.5万亿贷款计划,达2.69万亿元。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可能预示银行信用风险增加,一旦宏观紧缩政策发生化学反应,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减少的趋势可能中断,甚至有可能全面反弹。此外,银行信贷行业集中趋势明显,银行对房地产等行业的新增贷款较多容易引发行业过热,最终会引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针对过热行业进行的宏观调控将导致产业结构的局部调整,银行新增贷款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剧。据银监会披露,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在宏观调控重点行业的贷款余额大、占比高,11个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较高,前三季度,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一路攀升,从年初的16.2%,上升到9月末的21.4%,比贷款总量增速快6.8个百分点,余额达到10.9万亿元。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将面临下行,房价也将面临下跌风险,银行自身持有的房地产抵押价值就会降低,从而冲抵银行的自有资本。而银行自有资本的下降则会使银行减少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从而进一步推动房价更大幅度的下降,银行将暴露更大的信用风险头寸,银行业的稳定性也将受到冲击。
  (二)银行证券投资规模渐增,市场风险暴露部位上升
  在银行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中,利率风险可能是最重要的。银行业在好几个方面都可能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一方面直接影响银行所持有的利率敏感性证券资产的价值;二是间接的通过影响银行客户的业绩而危及银行信贷质量与收入。随着2004年底人民银行放开银行(农村信用社除外)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后,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我国银行贷款定价能力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还不能完全适应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债券价格涨跌,从而造成银行资本损益。
  近年来,居民存款的迅速增长以及银行体系内充裕的流动性,已迫使银行大量投资于债券方面。据统计,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2005年增加4400亿,达4.49万亿,占据银行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0%,就2006年现有情况来看,前9个月,我国银行业增持债券投资6870亿元,其暴露市场风险的持仓部位继续加大,由于持仓结构不合理以及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缺失,一旦加息,银行所持债券很可能出现利率风险,如果到时商业银行被迫卖出债券则会给银行造成相当巨大的损失。
  (三)银行改革受益不均,部分银行资本金依然严重不足
  三年来,政府主导下的国有银行改革使得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改革措施成效不一,主要银行及大银行显然从改革中受益,但同时其他银行的部分薄弱之处——主要是资本金水平仍未得到有效改善。经财务重组后,我国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10%的稳健银行水平,建行更是超过国际活跃银行所需求的12%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但我们注意到,资本严重不足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突出的问题,即使按照较为宽松的口径计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国际银行相比明显偏低。按照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从资本中剔除专项准备、其他准备及当年利润等传统项目,并且对尚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也从资本中扣减,同时不考虑国内外风险资产发生变动的情况,要使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低要求,则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依然巨大。为数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资本金需求依然强劲,但大部分银行机构缺乏有效的补充资本金的手段。银行资本不足既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开展,又对整个银行业稳定构成潜在的隐患。
  (四)信息披露不充分是银行业不稳定的“隐形杀手”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广为利益相关者所诟病。尽管自银监会成立以来这方面的情况有所改观,但一些银行业关键数据依然云山雾罩,一般来说,不披露相关数据有两种原因:第一,相关数据确实没有,无法公布;第二,相关数据所揭示的行业质量太差,一旦披露将引起市场恐慌,危及目前相对稳定的金融局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银行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不透明的银行体系更可能招来外界无谓的揣摩和猜测,进而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恐慌,透明、全面、准确、及时地信息披露可以给银行体系以信心和信誉,也可以确保银行业以更加稳定的方式运行。这实际上也是将一部分银行监管的权利交给银行利益相关者或者范围更广的社会公众,使银行运行更加高效与稳健。
  四、 我国银行业稳定性整体评价
  2005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5大商业银行中已经有4家经过资本重组并在香港上市。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并积极准备在海外上市。类似改革已扩展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加强银行运营、降低系统风险的改革与监管举措已出台,整个银行业风险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释。在银行业对外开放所被动激发的银行改革的带动下,我国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整个行业的不良资产实现了“双降”,整体的盈利性相当可观,不良贷款拨备稳中有升,银行流动性水平进一步增加,银行业总体稳定性水平稳步提高,这与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对我银行业所作的“稳定至正面”(见下表)评级结论极其吻合。但在总体稳定的光洁表面仍然存在一些“瑕疵”:部分银行资本金水平严重不足;整个行业不良资产绝对数额依然庞大,总体比值依然偏高;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持续性还需时间检验,不良贷款拨备尚有较大缺口等等。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目前还面临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信息披露不透明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等挑战,维护银行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