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意义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情景意义
指的是:重现事情发生的场景,让观众、读者看到当时发生的情景。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客观背景中可直接感知的具体条件的综合。那么,情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具体看情境可以分得很细, 首要一点就是地区差异。美国很多大公司在本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到中国之后就玩不转。而法国的家乐福公司,在北京、上海甚至全中国各地都所向无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中国环境细致而透彻的把握。与此同时,家乐福却又没能在美国立住脚,因为没能成功适应美国的市场环境。

其次是组织。再科学的管理模式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管理更是实践,它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所以很多东西在这个地方适用,到其他地方不一定适用,因为人和人的组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来自同样的区域,有相同的家庭教育背景,但是组织行为还是会不一样,在几年熏陶之后,他们的行为举止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一个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互动,如果不对情境进行透彻分析的话,决策肯定会产生错误,模型再漂亮也没有用,因为历史的发展绝对不是按照一条直线发展的。

对学生来讲,企业的环境和学校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学里读书的学生最好利用暑假到外边去打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了解社会,社会这个课堂极为重要,现在很多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无法适应社会,因为学校里的情境跟企业大不相同了。

另外,所以,某些情境会约束人,某些情境又是对人的一种释放。很多时候,依靠研究案例来学习领导学,实际上局限性相当大,比如来自哈佛商学院案例的精髓,拿到中国来用,遇到很大的挑战,为什么?因为情境完全不同。

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构成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水平和工作满意度成反比,因为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期望值就越高,跟现实发生冲突越大,他的满意度就越低。另外,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成正比吗?答案是不一定。高科技领域一定有很多高学历的人,但是在具体的创新以及重大的挑战面前往往是知识越多、步子越慢,为什么呢?因为知识越多,脑中的约束就越多,假设越来越多,问号越来越多,他的步子就迈得越来越慢,往往会错过机会。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创业的时候大学还没有读完,他脑中的约束就很少。

情境还有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任务。搞管理就要面对各种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和外延。面对不同的情况,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情境非常重要。当研究一个领导者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他的行为,更关键的是关注产生他行为的环境。比如研究华为总裁任正非,不仅仅要研究他的现行政策,还要研究他的历史、家庭和教育,他当兵18年中的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深圳这个地区的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研究清楚这个人。蒙牛总裁牛根生曾说,蒙牛的成功关键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实际上他特别强调了情境的作用。

所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一个情境下一种正确的领导行为,到另一个情境下这种领导行为可能会成功,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比如,外国公司到中国来,有一句口号,英文叫“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中文就是“用国际化的视野思维,用本土化的行为操作”。这个口号听起来很好,做起来相当难。绝大部分外国公司受到本国制度、法律、文化和利益的影响,不自觉地还按照其本国的方式行事,所以来中国的头几年往往是四处碰壁。

有一本书叫《大公司,大股东》,讲了100年前6家大企业在中国扩张的故事。6家企业中有一家是中国企业,就是荣毅仁的大中华烟草公司;还有两家日本企业、两家英国企业和一家美国企业。起初,6家企业中有3家在中国完全按自己本国的方式做事,另外3家在中国完全把权力交给当地的中国人。5~10年之后,国外模式的3家公司都开始向中国转,因为它们碰壁了,中国的实际跟它们的思维理念截然不同,不得不改。20年之后,这6家公司的表现几乎是一致的了,它们在中国都成功了,都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其中既有国外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所以,一味走极端的公司只能在环境中死掉,这是领导力和管理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再如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这是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突出代表。知道日本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非常火暴,采用同样一个方式,修到法国巴黎的迪斯尼乐园却几乎无人问津,遭到了灾难性的打击。怎样解释其中的原因呢?同学:我猜测,因为日本对美国文化比较认同,自从美国占领日本之后一直在向美国学习。这是第一点。巴黎跟日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民族独立性,法国人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自尊感特别强烈,这就可能使迪斯尼在法国遭到了抵触。这是第二点。完全正确。大家知道,日本这个国家很早走的就是西学路线,它最崇拜的国家就是美国。日本人向往纯美文化,希望体会原汁原味的美国迪斯尼。所以,美国人把迪斯尼原封不动地搬到日本,日本人就欣喜若狂。但是巴黎恰恰相反,法国人觉得美国文化肤浅得很,觉得巴黎具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国佬的简单卡通游艺根本不上道。情境不同,造成同一个经营模式有如此不同的结果。不得已,迪斯尼到了巴黎之后花了两年时间做大量的改良,从内容到管理,针对法国人心理,研究怎样把美国的项目和法国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几年之后终于开始慢慢转好。

再来看沃尔玛的例子。美国的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所向披靡,在很多国家都有分支。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和家乐福一起进入中国。10年之后,它的规模只是家乐福规模的一半,为什么?因为沃尔玛没有重视中国国情,没有注意到中国跟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中国不含港澳台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一个地区都不一样,方言多,习惯不同。它采用自己一贯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坚持独资,与政府的关系中总是出现摩擦。他们的做法不仅不符合中国的经济情况,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现在,沃尔玛已经开始改变它的经营战略,以适应中国本土的情况。

深圳华为公司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华为在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中国的土狼”,什么是土狼?土狼是狼科中最凶狠的一种,它是不遵守任何规矩的,从来不按常理出牌,这种方式是西方公司最怕的。它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Cisco(思科)曾断言:“Cisco全世界谁都不怕,就是担心华为,Cisco希望华为从土狼变成狮子。”华为现在是不是变成狮子了呢?我觉得它正在变成狮子。华为10多年前开始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到2005年,华为海外收入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近70%。总裁任正非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靴子论”:每个人都要走向国际化,我们每个人都要穿上国际化的靴子,不管合适还是不合适,不合适的话不能换靴子,只能把脚砍掉,来适应这个靴子。所以,21世纪初他请了无数的外国专家,为华为的企业文化、企业结构以及整个经营战略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变更。任正非厉害就厉害在不同的时期总能根据不同情景不断地进步,持续创新。他能够从农村到小县城,小县城再包围大城市;从中国到巴基斯坦,从迪拜、中东、北非包围欧洲,从莫斯科打入欧洲,最终将会打入美国的心脏。

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诺曼底登陆》,就是《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那一段。这部电影是美国西点军校领导力教学中士官生必看的一部电影。希望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当情境很复杂,而且和原来的想象有很大差别的时候,一个领导者应该怎样行动?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第二,领导的行为会对下属产生很大的影响。下属的行为举止对领导者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会影响他的什么行为?他是否还能很好地发挥领导力?

第三,从这个电影中你学到了什么?

这是一部非常令人震撼的电影。它给我们很多领导力方面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研究。

第一个问题,当时的情形是美国连长在诺曼底登陆策划中没有事前预料到的,他没有想到德军的火力如此猛烈,在看到他的无数士兵丧生的状况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和军人,他该怎么办?他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品质以便去带领自己的下属取得战役的胜利?同学:我觉得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能在多变的环境下迅速地权衡利弊,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刚才在他命令士兵从沙滩转移的时候,他应该能想到会令很多人丧生,但是他当时肯定也注意到,如果不转移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这里。所以,认为他命令从沙滩转移是一个非常果断的指令。形势变化相当迅速,几秒钟之内,他必须冷静地在脑海中做一个重大的决策,这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美国另外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场面,另外一个将领吓呆了,站在那儿不动,他做不出决定来。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作为领导者在这种状况下的领导素质不同于一般管理者的素质,也不是平常学的技巧和技能,它是人的基本素质,在领导力这门课里就是要考虑,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同学:觉得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自己应该充满希望,坚定地带着他的下属走出困境。在逆境中领导者必须充满希望,保持积极的态度、保持冷静,而不应该灰心丧气,如果他灰心丧气的话,他的下属都会受到影响。同学:从沙滩转移恐怕会有很大的伤亡,但是为了大局他一定要这样做,所以我觉得一个领导者应该具有大局素质。是的,大局观念,就是不仅仅看到现在,而且可能看到现在和未来。

第二个问题,他的下属的遭遇和他们的情绪,给了领导者什么样的影响?他又是怎么应对的?同学:我觉得他的下属起了一种促进作用,让这个领导者感受到自己肩上扛着责任。下属遇到灾难,他们的情绪反应给这个领导者一种很强的责任感,无论他自己怎么样,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抉择,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果断不行。同学: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领导者应该和他的下属在一起,让下属感觉到他的存在。只有下属感觉到他的存在的时候,这个团体才有战斗力。能发挥领导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关键时刻领导者冲在前面,所有的人就会跟上去。如果这个军官躲在后边逃避的话,整个领导力就没有了,而且估计他的部队伤亡更加惨重。同学:觉得领导应该在逆境中充满信心,即使他内心很恐惧,也应该把恐惧藏在心中,自己应该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大家。丘吉尔曾经说过,恐惧本身比所恐惧的东西更可怕。战胜恐惧的这种勇气是平时训练出来的,这一点希望大家要切记,很多东西平时你没有的话,到关键时刻也一样没有。

最后还要特别强调一点:作为一个领军人物,面对复杂困难的形势,必须要有比较高的情商。智商固然很重要,但是没有情商的话,他很难在最快的时间内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很多学生,平时意气风发,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一蹶不振,没有应付挫折的勇气,战胜不了自己面对挫折所产生的恐惧,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了解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的三方互动,我们再用它分析中国的医疗领域。大家知道,中国的医院改革遇到很大的挑战。很多人把改革焦点集中在医院的管理体系上,很少有人真正从三环的角度去研究医院所面临的困境。目前,医院的院长都是由上面任命,所以选院长的过程相当随机,没有确定的标准,很多情况是政治要求第一,或者要求技术第一,即院长一定是著名的、一流的外科或内科医生。实际上这跟院长本身的管理职责没有多大的相关性。作为院长,个人人格、奉献精神和管理能力,一定要和他的追随者(下属)——医生、护士的期望值一致。不过,医生、护士的期望值又受到情境的制约,这个情境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医院环境、医院体制、卫生政策、技术需求、经济状况、竞争的压力,种种因素都影响到医院员工的价值体系。所以真正把一个医院管好难度是相当大的。

再来分析一下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当下,很多跨国公司频频更换其中国区总裁,比如微软、思科的中国区总裁不断在换。为什么呢?其实跟这些总裁的自身能力没有太大关系,不但为了调整适应公司的战略目标,也要符合追随者的价值体系和内在需求。追随者又受中国国情的影响,竞争环境、经营特色、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变化都是不可控制的,跨国公司只能调整自身去适应它。

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其间必然要产生的矛盾,在其中寻找最佳的平衡,这是人生的大智慧。所以说,领导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这一点很重要。

西点军校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做到了领导者、追随者、情境的良性互动。他们的将军都是从士兵做起,四年的领导力学习是从培训怎么当好追随者开始的。西点军校一年级学生完完全全是一个追随者,每一个士官生,都认识到自己只有当好追随者才能真正成为优秀卓越的领导者。当追随者就要注意好每一个细节,要重视上司的每一项指令,要认真完成交代下来的每一项任务。中国很多机构里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人都想当领导,又不一定有领导力,没人愿意支持领导人,没人想去跟领导人合拍,政策得不到执行,于是产生了无数的人事问题。所以,跟高校的学子们说一句:你们毕业之后,不要想入非非,非要领导别人不可。先做好追随者,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当好下属一定会为将来当好领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情景意义指的是:重现事情发生的场景,让观众、读者看到当时发生的情景。


    情景,指感情与景色。见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一章:“虽然事情过去了几年,那幅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基本解释:
    1. [feeling and scenery]∶感情与景色。
    情景交融。
    2. [circumstances]∶情形,情况。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客观背景中可直接感知的具体条件的综合。那么,情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具体看情境可以分得很细, 首要一点就是地区差异。美国很多大公司在本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到中国之后就玩不转。而法国的家乐福公司,在北京、上海甚至全中国各地都所向无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中国环境细致而透彻的把握。与此同时,家乐福却又没能在美国立住脚,因为没能成功适应美国的市场环境。



其次是组织。再科学的管理模式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管理更是实践,它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所以很多东西在这个地方适用,到其他地方不一定适用,因为人和人的组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来自同样的区域,有相同的家庭教育背景,但是组织行为还是会不一样,在几年熏陶之后,他们的行为举止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一个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互动,如果不对情境进行透彻分析的话,决策肯定会产生错误,模型再漂亮也没有用,因为历史的发展绝对不是按照一条直线发展的。



对学生来讲,企业的环境和学校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学里读书的学生最好利用暑假到外边去打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了解社会,社会这个课堂极为重要,现在很多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无法适应社会,因为学校里的情境跟企业大不相同了。



另外,所以,某些情境会约束人,某些情境又是对人的一种释放。很多时候,依靠研究案例来学习领导学,实际上局限性相当大,比如来自哈佛商学院案例的精髓,拿到中国来用,遇到很大的挑战,为什么?因为情境完全不同。


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构成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水平和工作满意度成反比,因为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期望值就越高,跟现实发生冲突越大,他的满意度就越低。另外,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成正比吗?答案是不一定。高科技领域一定有很多高学历的人,但是在具体的创新以及重大的挑战面前往往是知识越多、步子越慢,为什么呢?因为知识越多,脑中的约束就越多,假设越来越多,问号越来越多,他的步子就迈得越来越慢,往往会错过机会。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创业的时候大学还没有读完,他脑中的约束就很少。



情境还有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任务。搞管理就要面对各种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和外延。面对不同的情况,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情境非常重要。当研究一个领导者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他的行为,更关键的是关注产生他行为的环境。比如研究华为总裁任正非,不仅仅要研究他的现行政策,还要研究他的历史、家庭和教育,他当兵18年中的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深圳这个地区的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研究清楚这个人。蒙牛总裁牛根生曾说,蒙牛的成功关键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实际上他特别强调了情境的作用。



所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一个情境下一种正确的领导行为,到另一个情境下这种领导行为可能会成功,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14
情景意义指的是:重现事情发生的场景,让观众、读者看到当时发生的情景。

情景,指感情与景色。见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一章:“虽然事情过去了几年,那幅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基本解释
1. [feeling and scenery]∶感情与景色。
情景交融。
2. [circumstances]∶情形,情况。
久别的情景。
过去相会时的情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