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产力标准有什么重要意义

我急需有用,希望知道的帮忙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也表明,社会的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因此,一切社会、一切国家、一切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发展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任务、第一位的任务也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1980年就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长,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衡量我们工作对错、成败的根本标准,这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科学态度。

  首先,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一是社会制度是否进步要用它来判断。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制度变革为另一种社会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归根到底要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个根本标准去衡量。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反之就是倒退。二是它是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从人类产生至今,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几个发展阶段就是依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划分的。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其次,生产力标准既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又是判断一切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实践证明,党什么时候坚持生产力标准,什么时候制定的政策就正确,经济建设就取得巨大成就。如建国初期旧中国的工业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郑重宣告:“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已摆在我们面前。”七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全国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这个响亮口号。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低,而且各部门、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呈现出一种参差不齐的多层次结构。根据这种生产力状况,决定不能建立整齐划一的公有制,必须建立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如: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现状,决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干劲,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而制定的。这一路线制定后,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个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路线,我们要坚持它一百年不动摇,归根到底是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动摇。

  党的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是继续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体现。为了发展生产力,十五大报告在第五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要完善分配结构的分配方式;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衣业的基础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围绕尽快发展社会生产而制定的,实践证明这些是符合实际的正确的政策。我国在十五大正确路线指引下,经济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再次,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科学依据。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讲话中提出:“判断改革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科学依据就是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体现。因为,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第一个和最根本的标准,其他两条都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科学教育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其他各项事业才能取得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同时,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才更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生产力标准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衡量我国现阶段解放思想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它既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标准,又是解放思想的强大思想武器。凡是符合生产力标准的事,就要打消一切顾虑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不用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即使姓“资”姓“私”的东西,只要从根本上符合生产力标准,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手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其实质就是使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已有三次大的思想解放,并且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使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

  第一次思想解放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围绕着是否坚持“两个凡是”而展开的一场对人们思想解放意义极为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通过这次讨论,使人们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恢复了实践标准。这次思想解放所促进的改革,总的来说属于起步阶段,表层阶段的改革。主要的是在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方面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实现了以责、权、利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出了人们的积极性,仅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基本解决温饱的世界奇迹。

  第二次思想解放,是围绕着走回头路搞阶级斗争为纲,还是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开展的讨论。主要是排除姓“社”姓“资”的思想障碍,采用的武器就是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次思想解放促进的改革比第一次思想解放深刻得多,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经济运行方面的一场革命,引起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使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和发展,比计划提前五年实现国民经济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在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小康目标迈进。

  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围绕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展开的讨论。通过这次讨论,破除了笼统的姓“公”姓“私”的错误观念,为改革攻坚扫除了思想障碍。采用的武器仍然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但比以前的认识要深刻得多。这次思想解放所促进的改革已演化到攻坚阶段,不仅仅是在所有制和分配制的实现形式方面做文章,而且要对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结构进行调整,搞活整个国有企业,这必将促进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目标的实现。要实现到下世纪中叶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则需要继续以新的思想大解放和更深刻的改革为其开路。

  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不断解放思想,凡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针、政策、措施就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并且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更加适应生产力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