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关于土地管理的论文,谁能帮个忙指点指点

如题所述

论土地管理中的价值标准

摘要:在法律制度设计中,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配置追求的目标,效率是实现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功能的内在动力。公平的价值准则和效率的价值判断共同适用于对土地用益物权配置的评判,缺失了公平,土地法律制度就会迷失方向;缺少了效率,土地法律制度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公平与效率之间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存在矛盾,为此,应"-3实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关键词:公平;效率;土地用益物权;权利配置

土地用益物权,是指在土地所有权人所有的土地上设立的、旨在对土地进行使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土地用益物权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配置分为土地所有权配置与土地用益物权配置两个层面。其中,土地用益物权配置是指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土地用益物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初始分配和再分配。土地立法是土地初始配置的重要形式,是确立土地制度的法律手段。在我国物权制度建立过程中,科学地评价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对于完善土地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权利配置的关系
土地的利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的土地配置表现出来:一种是从技术的角度,考察土地资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上实现最优配置,即土地资源配置;另一种是从权利的角度,考察土地权利如何在不同的权利主体之间实现最优分配,即土地权利配置。土地的配置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土地资源配置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土地权利配置的过程。实现土地合理配置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察。
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种竞争性用途之间合理地分配土地资源;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各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客观上要求土地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这是土地资源配置宏观目标。土地的合理配置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衡量土地在各种用途之间通过不同的土地权利主体(包括土地所有权主体和土地使用权主体)之间表现出来的土地状态,是否符合社会公平、机会均等、利益平衡的目标,即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价值标准;二是衡量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投入与土地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土地利用效率,包括新古典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我们称之为土地生产效率)和新制度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我们称之为土地制度效率)。新古典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是指假定制度是外生变量即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衡量单位土地面积投入所引起的产出量的增加;新制度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是指假定制度是内生变量即制度是可变的前提下, 比较和衡量制度变动的条件下,单位土地投入引起的产量变动量。上述两个标准的实质就是如何将公平与效率标准结合起来,完成对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评价。
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权利配置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首先,土地权利配置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土地权利配置的效果对土地资源配置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土地权利配置能够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促进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其次,土地资源配置的过程伴随着土地权利配置,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必然会引起土地所有权或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从而弥补权利初次配置之不足,促使土地资源配置由效率较低的地方向效率较高的地方流动。再次,土地资源配置决定土地权利配置的方向。土地资源配置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决定土地资源向效率最大化的方向配置。最后,土地权利配置对土地资源配置具有反作用,土地权利配置的目的是确保土地资源配置利益和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权利配置是为土地资源配置服务的。

二、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配置追求的目标
无论哪种配置方式,均存在着土地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的考量。就我国土地制度而言,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制度追求的目标。
第一,在宏观上,必须考虑土地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公平。衡量宏观上分配公平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人与地之间的比例。依据《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分类,土地可分为三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使用地。土地的配置首先在农用地与建设地之间的合理、公平的配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决定了土地制度的特点必须将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保护耕地放在首位。对此,宪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均做出了规定。土地在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合理配置的标准,就是人均耕地、人均农地指标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对土地的要求,建设用地的规模是否与经济发展规模相协调,如果满足了这些要求,土地的宏观配置就实现了公平。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土地的宏观配置还包括土地在不同的地区之间的配置,实际上就是不同地区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配置。
第二,在农用地内部,如何实现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之间的合理、公平配置,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土地的要求。如果符合农村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资源的配置就实现了农村社会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同时也实现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在建设用地方面,依据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土地在城乡住宅、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和平衡。只要土地的分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在不同用途上的边际收益相等时,就可认为土地实现了有效的配置。
第三,在每种用途的土地上,存在着土地权利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如我国农地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赋予农民利用土地的权利,这就存在着农地资源和农地权利如何在不同的农户或农民之间合理配置的问题。我国自古以来, “不患寡,只患不均” 的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因此, 自古以来的农地制度的分配遵循“绝对公平” 的原则,效率原则往往被忽视。农地的配置遵循公平原则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承担着两种特殊功能,即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土地的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定的大问题,土地配置不遵循公平分配的原则,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的配置始终遵循着“绝对公平” 的原则。
总之,无论是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不管是土地资源配置还是土地权利配置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配置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6
三、效率是实现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功能的内在动力
在土地配置过程中,土地用益物权配置的目标是公平,但公平的基础和衡量标准是效率。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手段,同时也是使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功能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
一切土地制度都具有两大基本功能,即保障功能和激励功能,其他功能都是这两大功能的派生物。�6�8 土地财产制度的激励功能,主要是指在物质利益上进行激励,使土地主体即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能够合理分享土地的经济利益。从激励功能中派生出来的资源配置功能,对于土地财产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经济学原理,在土地市场上,土地的配置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能使资源从使用效率较低的领域转移到使用效率较高的领域,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原理,法律制度安排对于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法律通过改变法律秩序及其运行规则,最终影响经济运行的绩效。换言之,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结构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在符合社会公平的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土地权利配置是将土地权利赋予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权利主体的变动和调整,实现权利配置最优化,最终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
土地财产制度的变迁具有两个重要的诱因:效率诱因和公平诱因。效率诱因是指土地制度供求平衡状态发生变化时,由于土地权利变动,使制度变迁收益超过土地变迁成本,即出现制度利益增加时,土地权利变动朝着效率更高的方向变动的原因;公平诱因是指土地制度的公平状态被打破时,土地权利的配置朝者更加公平的状态变动的原因和动力。 土地权利的配置与土地财产制度的变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土地财产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制度。土地权利配置是在一定的土地财产制度下对土地权利的分配。但土地权利配置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使土地财产制度发生变迁。例如,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配置,就是在土地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用益物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给不同的利益主体。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某些地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时,重新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配置,采用股份合作制的方式配置土地权利,从而可能引起土地财产制度的变迁。但这种变迁仍然不会改变对土地权利配置的两大目标,即公平与效率的追求。
总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要发挥土地用益物权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激励功能,必须坚持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权利配置所追求的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对效率的追求是土地权利配置动力和土地制度变迁的重要诱因。

四、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协调
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权利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始终是二者奉行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公平与效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的。然而,二者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发生矛盾。问题的关键是,当二者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协调和平衡。在具体解决土地配置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问题上,有如下方案:
1. “公平优先” 方案。该方案认为,在农村土地改革中,为解决均田与稳定的矛盾,应当把公平置于首位,在公平的基础上谋求效率的提高。 还有学者提出,对于农民的基本生存仍然要依靠土地的地区,农地制度的价值取向应首先考虑公平;只有在那些农民已经不依靠土地来保证基本生存的地区,才有可能优先考虑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
2.“公平与效率兼顾” 方案。该方案认为,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表明:效率不是决定制度选择与变迁的唯一因素;没有社会公平将不会有持久的经济效率。因此需要形成把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起来在功能上互补的制度体系。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方案。该方案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由于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的政策,严重损害了效率,因此,应当从坚持生产力标准的角度出发,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重新构造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4.“相机抉策” 方案。该方案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组合,至少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高效率与高公平组合;高效率与低公平组合;低效率与高公平组合;低效率与低公平组合。
上述各种观点,从某一角度看有各自存在的合理理由。但均没有把握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实质。
当前,我国农地制度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现在:由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所决定的平均地权制度下土地初始分配与人口变动的矛盾;土地分散占有与土地集约经营的矛盾;土地资源稀缺与土地抛荒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体现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对于土地权利的初次配置,应当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为原则; (2)对于土地权利的再配置,应当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为原则;(3)考虑到农地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在目前我国农村未实行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之前,农地制度的设计适当向公平倾斜,一旦农地失去社会保障功能,无论农地资源配置还是农地权利配置,都必须以“效率优先” 为原则;(4)建设用地制度的设计应当始终以“效率优先” 为原则,但当发生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相冲突时,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5)土地资源丰富,即人地矛盾不突出的地区,应当遵循“效率优先”,鼓励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反,土地资源稀缺,即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应适当考虑公平。
总之,在土地资源配置和权利配置中,公平与效率是评价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两个基本准则,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矛盾时,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从而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评价标准[J],资源科学,1996(1),
[2]周诚 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0,254
[3]耿文静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4(8),
[4]宋红松,农地承包经营制的变迁与创新[A]、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下)[C]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094
[5]朱有志,向国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1997(9).
[6]韩洪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o4(3).
第2个回答  2013-12-26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文摘要: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各国、各地区城市发展最根本战略目标,其核心问题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多地少、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现象严重、人地矛盾激化等问题突出,这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要缓解目前所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实现有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迫切需要进行统筹土地利用研究。 以兴化市为研究区,根据调研获得1997-2004年土地利用变动数据资料,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提出了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及影响土地利用区域差异的因素,分别从宏观土地利用、农用地利用、建设用地利用、未利用地利用四个方面确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指标:宏观土地利用选取土地利用率、人均土地面积等指标,农用地选取耕地/土地总面积、园地/土地总面积、林地/土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建设用地选取建设用地/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选取未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比重、人均未利用土地面积等指标;采用这9个指标对研究区的34个乡镇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四个土地利用功能区:西部生态涵养区、城市核心功能区、南部重点建设区、中部现代农业产业区,为统筹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根据预...英文摘要: Now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basic strategic target in many countries and areas. Its core question is the natural resource’s sustainable use. The land resource is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 but along with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 rapidly, some questions were caused such as construction land encroached on the agriculture land seriously, big population vs little land, person and land contradictory intensification and so on. It has become a limiting factor of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目录:摘要 2-3 Abstract 3 第一章 前言 6-10 1.1 背景与意义 6-8 1.1.1 研究背景 6-7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7 1.1.3 研究区概况 7-8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8-10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10-15 2.1 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10-12 2.1.1 土地利用研究重点的转变 10-11 2.1.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理的研究 11 2.1.3 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更新 11-12 2.2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2-13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2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2-13 2.3 统筹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3-15 2.3.1 统筹土地利用的诠释 13-14 2.3.2 土地可持续利用 14-15 第三章 兴化市土地利用变化 15-22 3.1 兴化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15 3.2 兴化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15-16 3.3 兴化市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 16-20 3.3.1 区域差异的表现 16-18 3.3.2 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18-20 3.4 兴化市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20-22 3.4.1 农用地 20 3.4.2 建设用地 20-22 第四章 兴化市统筹土地利用与分区 22-34 4.1 兴化市区位分析与功能定位 22-25 4.1.1 区位分析 22-23 4.1.2 功能定位 23-25 4.2 兴化市区域发展方向 25-26 4.2.1 产业发展 25 4.2.2 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25-26 4.3 兴化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34 4.3.1 功能分区目的与任务 26-27 4.3.2 功能分区原则与方法 27 4.3.3 功能分区方案 27-29 4.3.4 功能区特征与趋向 29-31 4.3.5 功能区管制 31-34 第五章 统筹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之管理 34-42 5.1 兴化市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 34-39 5.1.1 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34-35 5.1.2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35-39 5.2 兴化市统筹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调控指标 39-40 5.3 兴化市统筹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之手段 40-42 5.3.1 统筹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40-41 5.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建设 41-42 结论 42-45 参考文献 45-48 致谢 48-49 附录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sf.3200018.1/
第3个回答  2013-12-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