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孔子孟子的作文

如题所述

题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正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开朗的人必然会比内向的人朋友多,人缘好,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内向的人羡慕那些外向开朗的人缘,如果他一天只会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该多好,那么我就不会再孤独,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办法使自己变开朗,变得人缘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会永远的是“如果”,不会去实现,他也永远不会变得人缘好;成绩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师们的赞赏,同学们的夸奖,如果一个成绩不太好的人梦想自己的成绩变好,得到老师赞赏,同学夸奖,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绩出类拔萃,只会在那空想的话,那他的梦想就怎么也不会变成现实,他终究是那个成绩不好的人,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夸奖终究只是梦,只是幻影;富人必然会有很多穷人没有的权力,如果一个穷人想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却只会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富人,让自己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的话,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钱财。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焉”的这种精神,那么穷人还是穷人,成绩差的人还是成绩差的人,内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身上也正有这样令人讨厌的品格,别人同样的讨厌你,因此,我们应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2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这是《三字经》中的一句话。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孟子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而三次搬家,最后定居在学校旁边,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割断了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告诫孟子,只有日积月累地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故事。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就要渐渐地改变环境,使自己适应它。总之人要去适应、改变周边的环境,而不能让环境改变了自己。而且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成功。

我们知道,宇航员在进入太空之前,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使之适应太空环境。在训练中,宇航员还要记录下每一点成功,不断积累起来,最后从中找出一种最接近完美的方法。身体的适应和好的方法,最终使宇航员飞向太空。

我家前面有一条公路,每天晚上我写作业时都会听见烦人的汽车喇叭声和急刹车时产生的噪音,我总被吵得无法安心写作业。后来我努力把注意力放在作业上,那些噪音就被我抛到脑后去了。我安静地写完了作业。

良好的环境和不断积累对学习十分重要。但是人要适应、改变不好的环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第2个回答  2010-12-12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第3个回答  2010-12-26
I DONT KNOW
SORRY
HA HA
第4个回答  2013-04-06
用笔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