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矽卡岩型白钨矿——云南省文山县南温河钨矿

如题所述

1.矿区地质特征

南温河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部,是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的西延地段,为我国著名的滇东南锡多金属成矿区。区内及邻近地区已发现一大批大、中型锡、钨、铜、铅锌矿床,是区域上重要的金属矿产富集区,如南温河白钨矿床、个旧锡矿、新寨锡矿、都龙锡锌多金属矿等(图1-4)。

图1-4 南温河钨矿区域地质简图

(据刘书生,2009)

1—燕山期花岗岩;2—晚志留世花岗岩;3—新寨岩组;4—南秧田岩组;5—南捞片麻岩;6—断层;7—基底剥离断层;8—韧性剥离断层;9—走滑断层

2.矿体特征

南温河钨矿区范围指老君山花岗岩体东侧之岩脚、南秧田、法瓦村寨一带。南温河钨矿为矽卡岩型白钨矿,层控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南秧田岩组中岩性段(

),该组岩性主要为矽卡岩、云母石英片岩,局部夹长石石英岩、片麻岩等(图1-5)。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由矽卡岩化石英变粒岩、矽卡岩、电气石石英岩等组成,矿体厚1~3m,局部厚达5~6m,W O3品位为0.1%~5%。

图1-5 南秧田钨矿床地质图

(据冯佳睿等,2011)

1—第四系;2—下寒武统冲庄组太阳坪段白云母斜长片麻岩;3—下寒武统冲庄组南秧田段大理岩、片岩、片麻岩;4—下寒武统冲庄组戈岭段角闪变粒岩和片麻岩;5—下寒武统冲庄组戈岭段花岗片麻岩;6—下寒武统冲庄组南秧田段石英电气石岩;7—断层;8—二云二长花岗岩;9—花岗斑岩脉;10—矽卡岩;11—钠长伟晶岩脉;12—白钨矿体

经野外观察,结合光片鉴定,矿石的主要结构有中粗粒变晶结构、微—细粒他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他形—半自形不等粒粒状结构、包含结构、金属矿物的连生结构;矿石的主要构造包括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斑点及斑块状构造、平行脉状构造等。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闪锌矿,白钨矿在紫外灯下呈星散状分布;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帘石类、符山石、榍石、电气石、萤石、方解石、绿泥石、高岭石、多水高岭石、三水铝土矿等。

3.成因模式

该矿区矽卡岩非一般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是经区域变形、区域变质作用和后期酸性岩浆热力作用形成,因此,其形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赋于其中的矿体形态、产状亦与蚀变带一致,具有明显的层控作用。由于碳酸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热水溶液持续作用和热动力影响下,钨元素进行活化转移,沿矽卡岩的有利部位沉淀,形成该区的矽卡岩型白钨矿(图1-6)。总体上讲,成矿主要受变质核杂岩、酸性岩浆岩体和沉积地层控制。

图1-6 南秧田白钨矿元古宙海底喷流模式图

(据石洪召,2011)

1—基底岩系;2—喷流通道;3—海底喷流口;4—碎屑沉积物;5—层状矿化体

在变质核杂岩控矿方面,南温河变质核杂岩是区域内最显著的构造单元,对区内地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区域矿产起到不同程度的控制、改造作用。南温河地区矿产主要围绕这一特殊构造体系呈“核部—滑脱带—盖层”3个带分布,由核部向外大致呈现W-Sn、Sn-Zn、Pb-Zn-Cu-Ag的金属元素分带,反映了从高温到低温的成矿过程(刘书生,2009)。

在岩体控矿方面,该区岩浆岩十分发育,为钨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和热力。如区内的老城坡片麻状花岗岩W、Sn元素含量高于黎彤燕山晚期富钙花岗岩丰度值的10倍以上,是一个矿化岩体;团田片麻状花岗岩W、Sn元素含量高于黎彤燕山晚期富钙花岗岩丰度值的6倍以上。上述岩体是该区的矿源岩,是钨矿成矿物质和热力的主要来源。

在沉积建造控矿方面,南秧田岩组属于猛洞岩群,猛洞岩群主要为泥质、碳酸盐和长英质碎屑岩。在物理性质方面,为有利的拆离部位,为成矿提供了赋存空间;在化学性质方面,碳酸盐的存在起到了地球化学屏障的作用,导致了矽卡岩的形成及成矿物质的沉淀。

4.矿床系列标本简述

2013年,针对南温河钨矿成矿地质特征,采用矿区定点捡块方法采集了覆盖全区的典型标本共20块(表1-2)。采集区内含矿围岩标本4块,岩性为含白钨矿二云母斜长片麻岩、含白钨矿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含白钨矿透辉石矽卡岩和含白钨矿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石英岩;采集区内矿石标本9块,岩性为透辉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矽卡岩型白钨矿富矿石、阳起石透闪石透辉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绿帘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和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采集围岩标本7块,岩性为二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二云母斜长花岗岩、似斑状斜长花岗岩和绿帘石硅灰石矽卡岩。此次采集主要针对矿石类型及有关的地层、岩浆岩等。采集标本的层位包括矿体主要赋存的古元古界南秧田岩组,以及晚志留世老城坡单元和晚白垩世扣哈单元的地层岩石。

表1-2 云南麻栗坡南温河钨矿采集标本

注:表中W2-B代表南温河钨矿标本,W2-b代表该标本薄片编号,W2-g代表该标本光片编号。

5.图版

(1)标本照片及其特征描述

W2-B01

含白钨矿二云母斜长片麻岩。岩石呈浅灰色,中细粒变晶结构,片麻状、眼球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少量黑云母和白云母。斜长石,白色—乳白色,玻璃光泽,他形粒状,眼球状构造,含量约70%,眼球体长0.5~1cm,宽1~3mm。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多呈他形细粒结构,部分定向拉长呈细条带状,含量15%~20%。黑云母和白云母共生,定向排列,构成条带,含量10%~15%。白钨矿,肉眼见不到,在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呈浸染状分布,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2

二云母石英片岩。岩石呈灰色,中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为白云母和黑云母。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结构,条带状、透镜状分布,含量约60%。白云母,白色,鳞片状分布,含量30%~35%。黑云母,黑色,玻璃光泽,与白云母紧密共生,呈细小鳞片状分布,含量5%~1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3

斜长角闪岩。岩石呈深灰—灰黑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弱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角闪石,次为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角闪石,黑—绿黑色,玻璃光泽,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1mm×5mm,大者可达2mm×10mm,略具定向分布,含量约50%。斜长石,白—乳白色,玻璃光泽,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4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细粒结构,含量约10%。少量黑云母零星分布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4

含白钨矿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岩石呈灰—灰黄—肉红色,中—细粒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榴子石和透辉石,少量石英。石榴子石,肉红色,油脂光泽,中—细粒,自形—半自形晶,粒径1~2mm,局部可达1~1.5cm,呈条带状分布,条带宽1~2cm,含量约50%。透辉石,暗绿—浅灰绿色,玻璃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含量约30%,条带状分布。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含量约20%,条带状分布。白钨矿,肉眼见不到,在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5

透辉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矿石呈浅绿灰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无色,透明—半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细粒结构,多数肉眼看不到,在紫光灯下呈浸染状分布,含量1%~2%。含矿岩石为透辉石矽卡岩,岩石呈浅绿灰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由细粒透辉石集合体组成,含量>90%。岩石中可见石英团粒和交代残余的斜长石斑块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6

石英岩。岩石呈白色,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几乎全部由白色—无色石英组成,透明—半透明,油脂光泽,块状集合体,十分纯净,含量>95%,不含或很少含杂质,仅在裂隙上有云英岩细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7

矽卡岩型白钨矿富矿石。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油脂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3mm,多为集合体发育在斜长石中,含量约5%。含矿岩石为绿泥石透辉石矽卡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透辉石、绿泥石、斜长石和少量石英、绿帘石。透辉石,暗绿灰色,玻璃光泽,他形细粒状,含量约40%。绿泥石,黑绿色,珍珠光泽,自形—他形粒状,含量约20%,呈团窝状、条带状分布,粒径1~3mm。斜长石,白色—乳白色,自形—他形粒状,玻璃光泽,粒径大者可达10mm,小者1~2mm,呈脉状、块状分布,含量约15%。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含量约20%。绿帘石,草绿色,他形粒状,呈脉状分布,脉宽1~2mm,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8

阳起石透闪石透辉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矿石矿物为白钨矿,在紫光灯下呈细粒浸染状分布,含量约1%。含矿岩石呈浅灰绿色,中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有透辉石、阳起石、透闪石和石英,以及交代残余的斜长石。透辉石,灰绿色,他形细粒结构,玻璃光泽,含量约40%。阳起石和透闪石,蓝绿色、灰白色,针状、放射状集合体,玻璃光泽,自形—半自形晶,含量约35%。斜长石,白色—乳白色,他形粒状,呈斑点状、团块状分布,含量约1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1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9

二云母斜长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次为白云母和黑云母。斜长石,白色、无色,玻璃光泽,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4mm,部分可达3mm×10mm,具定向排列,含量60%~70%。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2mm,含量20%~25%。黑云母和白云母,呈鳞片状,含量约10%,定向分布,与条板状斜长石构成浅深不同的条带。紫光灯下,可见微量白钨矿显天蓝色荧光,呈细粒浸染状分布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0

二云母斜长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含少量黑云母和白云母。斜长石,白色—乳白色,玻璃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3~6mm,含量约55%。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2~5mm,含量35%~40%。黑云母,黑褐色,玻璃光泽,细小鳞片状,粒径2~3mm,含量<5%。白云母,白色、无色,透明—半透明,玻璃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2~4mm,含量约5%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1

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矿石呈灰—浅绿灰色,粗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为白钨矿,浅褐黄色、白色,油脂光泽,硬度略低于小刀,自形—他形粒状,粒径1~5mm,含量约5%,多分布于透闪石矽卡岩中,紫光灯下发天蓝色荧光。含矿岩石为透闪石透辉石矽卡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透辉石,次为透闪石,少量方解石和石英。透辉石,浅灰色、淡青色,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高于小刀,平行柱面解理发育,自形—半自形晶,最大粒径可达20cm,含量约60%。透闪石,深灰—浅绿灰色,玻璃光泽,平行柱面解理发育,自形—他形长柱状、针状、放射状晶形发育,晶体长2~10mm不等,直径1mm左右,含量约30%。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结构,含量<5%。方解石,白色,玻璃光泽,菱形解理发育,滴稀盐酸起泡,呈团块状不均匀分布,含量约5%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2

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矿石呈灰—浅绿灰色,自形—半自形中—粗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浅肉红色、浅褐黄色,油脂光泽,硬度略低于小刀,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一般为3~5mm,大者为1~2cm,含量约5%,属富矿石,多呈斑点状分布于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中,部分呈团窝状分布,可见单晶和细粒集合体,紫光灯下发天蓝色荧光。含矿岩石为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岩石灰—浅绿灰色,中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透辉石,少量白云母、金云母和方解石。透辉石、透闪石,均呈浅灰—浅绿灰色,半自形—他形细粒集合体,紧密共生,含量85%~90%。白云母、金云母,白色、无色、黄色,呈片状、团窝状分布,含量2%~3%,方解石,白色,呈脉状分布,含量约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3

绿帘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矿石矿物为白钨矿,肉眼看不到,紫光灯下发天蓝色荧光,细粒结构,浸染状分布于矽卡岩中,含量约2%。可见微量黄铁矿。含矿岩石为绿帘石矽卡岩。岩石呈浅绿色、草绿色,中细粒变晶结构,脉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绿帘石和硅灰石。绿帘石,草绿色—浅绿色,玻璃光泽,半自形—他形细粒结构,集合体呈块状,呈不规则脉状和条带状分布,含量约60%。硅灰石,白色—乳白色,透明—半透明,玻璃光泽、丝绢光泽,他形细粒结构,含量约35%,呈条带状分布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4

含白钨矿透辉石矽卡岩。岩石呈灰—浅绿灰色,中粒变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透辉石和石英。透辉石,浅灰绿色,自形—他形粒状,玻璃光泽,两组解理明显,略具定向分布,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含量约40%。无色石英与灰绿色透辉石组成深浅不同的条带。白钨矿,肉眼看不到,紫光灯下发天蓝色荧光,且在岩石裂隙面上呈面状分布,总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5

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无色,油脂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3cm,呈斑点状不均匀分布于石榴子石矽卡岩中,含量约5%。含矿岩石为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岩石呈浅绿灰色—浅肉红色,中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榴子石,次为透辉石。石榴子石,浅肉红色,油脂光泽,硬度高于小刀,他形细粒结构,集合体形成红色条带,含量约75%。透辉石,浅灰绿色,玻璃光泽,他形细粒结构,集合体组成灰绿色条带,含量约2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6

似斑状斜长花岗岩。岩石呈灰白色,中粒花岗结构,似斑状构造。斑晶成分为斜长石,白色、无色、乳白色,透明—半透明,玻璃光泽,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3~5mm,含量约10%。基质主要成分为斜长石,次为石英,少量黑云母。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0.5~3mm,含量约65%。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细粒结构,含量约30%。黑云母,黑褐色,自形—他形粒状,含量约5%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7

绿帘石硅灰石矽卡岩。岩石呈绿色、白色,中粒变晶结构,块状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绿帘石和硅灰石,次为石英和方解石。绿帘石,草绿色,玻璃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3mm,含量约50%。硅灰石,白色—乳白色,长柱状、放射状,玻璃光泽,粒径1~5mm,含量约20%,可见晶簇状。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呈团窝状,含量约20%。方解石,白色、褐黄色,玻璃光泽,自形—半自形晶,充填于岩石孔洞中,结晶较好,含量约5%。岩石整体较为松散,晶洞发育,可能是成岩后构造破碎形成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8

含白钨矿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石英岩。岩石呈灰白—白色,中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少量绿帘石和方解石。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自形—半自形粒状,可见六方锥柱状晶形,柱径1~2mm,长5~10mm,含量约80%。绿帘石,草绿色、黄绿色,玻璃光泽,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10%。方解石加稀盐酸起泡剧烈,白色,玻璃光泽,硬度极小。白钨矿,肉眼看不到,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呈星散状不均匀分布,含量<1%。另可见微量星散状细粒黄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9

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无色、浅褐黄色,油脂光泽,可见一组不完全解理,硬度低于小刀,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斑点状、细粒浸染状分布于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中,含量约7%,属富矿石。含矿岩石为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岩石呈灰色—白色,中粗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金云母、透辉石,少量石英。金云母,黄色—褐黄色,玻璃光泽,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1~3mm,含量约30%。透辉石,灰色—浅绿色,玻璃光泽,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5~10mm,可见两组解理,含量约30%。石英,无色透明或呈乳白色,结晶较差,多为块状,含量约25%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20

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无色、褐黄色,油脂光泽,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自形—他形粒状,粒径大小不一,浸染状分布于透闪石透辉石矽卡岩中时颗粒细小,石英脉中颗粒稍大,呈斑点状或团窝状分布,最大粒径可达3cm×5cm,平均含量4%~5%,属富矿石。含矿岩石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岩石呈灰色—绿灰色,中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透辉石,少量石榴子石和石英。透闪石与透辉石密切共生,颜色、晶形相近,颗粒细小,不易区分,呈浅绿色,半自形—他形细粒结构,含量约80%。石榴子石,肉红色,油脂光泽,他形细粒结构,呈团窝状不均匀分布,含量约5%。石英,无色透明或乳白色,他形粒状结构,呈团窝状分布,含量8%~1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2)标本镜下鉴定照片及特征描述

W2-b01

二云斜长片麻岩。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40%)、石英(Qz,约30%)、黑云母(Bt,约15%)和白云母(Ms,约10%)。斜长石为半自形,粒径0.5~1mm。黑云母近自形,呈薄板状,长轴长度为0.5~1mm。石英,呈他形,粒径0.2~0.5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4

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透辉石(Di,约40%)、石榴子石(Grt,约40%)和石英(Qz,约20%)。斑晶为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石榴子石,多呈筛孔状,粒径约1mm。透辉石,呈短柱状,无多色性,正高突起,粒径约0.5mm。石英,呈他形,粒径约0.1~0.5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08

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透辉石(Di,约30%)、透闪石(Tr,约40%)、斜长石(Pl,约10%)和石英(Qz,约15%)。斑晶为透辉石和透闪石。透辉石,无多色性,正高突起,粒径约1mm。透闪石,呈长柱状,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可达到Ⅱ级蓝,长轴长0.5~1.5mm。石英,呈他形,粒径0.1~0.5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1

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透辉石(Di,约35%)、透闪石(Tr,约30%)、斜长石(Pl,约30%)和少量石英(Qz)。斑晶为透辉石和斜长石。透辉石,无多色性,干涉色较高,短柱状,正高突起,粒径约2mm。透闪石,呈长柱状,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可达到Ⅱ级蓝,长轴长0.5~1.5mm。斜长石,呈长柱状,双晶发育明显并具环带,长轴长约2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2

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Tr,约45%)、透辉石(Di,约30%)、斜长石(Pl,约20%)和少量石英。斑晶为透辉石和透闪石。透辉石,无多色性,干涉色较高,短柱状,正高突起,粒径约1.5mm。透闪石,呈长板状,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可达到Ⅱ级蓝,长轴长2~3mm。斜长石,双晶发育明显,并具有环带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4

辉石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单斜辉石(Cpx,约85%)和少量斜长石(Pl,约10%)。斑晶为单斜辉石,短柱状,正高突起,有两组裂纹,近直角,粒径0.5~1mm。斜长石,双晶发育明显并具有环带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15

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透辉石(Di,约50%)、石榴子石(Grt,约40%)和石英(Qz,约6%)。斑晶为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石榴子石,多呈筛孔状,正高突起,显均质体,具不规则裂纹,粒径约1.5mm。透辉石,呈长柱状,无多色性,正高突起,粒径约1mm。石英,呈他形,粒径约0.3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b20

白云母二长片麻岩。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Kfs,约45%)、斜长石(Pl,约30%)、白云母(Ms,约20%)和少量石英。斜长石和钾长石呈柱状斑晶,负低突起,粒径分别为1mm和2mm左右。钾长石,具不明显的格子双晶。斜长石,发育聚片双晶。白云母,呈片状或纤维状,长轴长约0.5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g11

主要的金属矿物为白钨矿,偶见闪锌矿、方铅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透闪石。白钨矿(Sh)含量约1%,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以细脉状、团块状充填在石英或透闪石中,粒径0.01~0.1mm。偶见闪锌矿(Sp)和方铅矿(Gn),呈星散状分布于石英中,自形程度较差,二者共生

矿物生成顺序:闪锌矿、方铅矿→白钨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g12

极少量白钨矿和黄铁矿,紫外线照射未见白钨矿荧光效应。白钨矿(Sh)含量<1%,多呈菱形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0.01~0.1m m,石英(Qz)和透闪石(Tr)中均可见白钨矿产出。黄铁矿(Py)含量<1%,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产出,粒径<50μm,与石英紧密共生

矿物生成顺序:透闪石→白钨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g14

极少量金属矿物,仅少量白钨矿,含量很少,紫外线照射可见白钨矿荧光效应。白钨矿(Sh)含量较少,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0.1~0.5mm,与石英(Qz)共生

矿物生成顺序:石英与白钨矿近于同时形成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g15

极少量白钨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紫外线照射可见一点白钨矿荧光效应。白钨矿(Sh)少量,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呈脉状充填于透明矿物裂隙中。黄铁矿(Py)少量,呈他形粒状或细脉状产于透明矿物(透辉石(Di))边缘或裂隙中,与石英紧密共生。黄铜矿(Ccp)偶见,呈他形粒状产于透明矿物中

矿物生成顺序: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白钨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石英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g19

金属矿物仅有较多白钨矿,紫外线下可见白钨矿荧光效应。白钨矿(Sh)含量约15%,呈他形粒状结构,集合体呈锯齿状,粒径0.1~3mm,多叠加在暗色透明矿物之上,与石英(Qz)关系较为密切

矿物生成顺序:透明矿物→白钨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2-g20

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和少量黄铁矿。白钨矿(Sh)含量约8%,呈他形粒状结构,集合体呈不规则浸染状,粒径0.1~3mm,沿透明矿物解理或裂隙生长呈锯齿状。黄铁矿(Py)少量,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0.01~0.05mm

矿物生成顺序:透明矿物→白钨矿、黄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