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你们是怎么走出抑郁症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3

心理学临床咨询里,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情绪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弄懂了,清晰了,复杂的心理疾病就会变得简单化,解决起来就容易了。

心理疾病种类很多,常见的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抑郁症等,我们第一感受到的是表面的一些症状,坐立不安,反复检查,回避,消沉等,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情绪,而情绪背后的是认知思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无论多么严重,多么复杂,时间多长的心理疾病患者,你的大脑里,核心问题就是情绪和思维之间的相互推动问题。提出了复杂系统增强循环的理论,就是患者大脑里错误认知思维和焦虑情绪互相推动,增强循环,把问题的严重性不断放大。

心理疾病,符合条件反射的发作特点,就是一到了某个环境,会自动焦虑,然后出现症状,这种焦虑情绪,来自不合理认知,条件反射,和敏感多疑的性格。只要从源头解决这个情绪问题,各种症状也就消失。抑郁的实质是焦虑!

心理咨询还是挺有效的,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咨询历程吧。答案有点长

上个星期结束了做了一年的咨询,在咨询的最后两次,咨询师问我,还要继续吗?

我拒绝了。

结束的那一刻,似乎话还没有说完,她也没有像过去的每一次一样,说“我们下次再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而是笑着说,“那我们就再见了。”

这一段“亲密关系”不同于我所经历过的任何一次,这是一段完全由我来掌控的“亲密关系”。这种掌控感,也让我有了一种被治愈的感觉。

一 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

《老友记》里瑞秋怀孕之后和乔伊有一次“假装约会”,这俩人作为在情场沉浮的高手,决定互相展示一下自己在约会中使用的“招数”。相比乔伊的假装有粉丝搭讪、夸赞对方美貌等一通操作,瑞秋的“招数”看起来实在是简单的不值一提。她只是托着下巴,专注地望着对方,说“so where did you grow up?”在乔伊老实回答了之后,瑞秋又问“so were you close with your parents?”这个问题打开了乔伊的话匣子,他忘情地说自己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和父亲总是无法亲近。瑞秋说“It`s gotta be rough.”乔伊伤神了一刻之后,恍然大悟地瞪大了眼睛“nice move!”。“where did you grow up”一个指向童年的简单问题,就成功俘获了几乎睡遍整个纽约城所有女性的花花公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万般委屈的童年,有一个人能够坐下来专注地倾听,就是治愈的开始。

但是咨询又不仅仅是这样。

在一次咨询之后,我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里写了这么一段话:

“今天的咨询让我觉得格外地开阔。像是咨询师拿着放大镜和探照灯,带领着我,在记忆一望无垠的黑暗沼泽里,寻找额外的线索,找出破绽,看到改变的契机。”

电影《杀死比尔》在第一部里给我们布下了一个疑阵,让我们以为这个一脸横肉,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恶棍的人就是比尔。直到第二部,我们才发现,真正的比尔是那个瘦瘦的,看上去一脸风霜的老人。这个比尔慈眉善目,他对复仇者碧翠丝有养育之恩、栽培之恩,他是碧翠丝的养父、师父、老板,同时也是她的情人。这样的一个人,在碧翠丝找到了一个音响店老板,决定离开他的杀手组织,并决定和音响店老板一起过“岁月静好”的生活之时,比尔出现了,他杀光了所有人。这次杀戮让碧翠丝觉醒,她经过了艰难险阻,终于杀掉了这个给与她一切同时又夺走她一切的人。

就像这个电影一样,我们的记忆也常常有一些误差。我一直以为我所有的童年不快乐,都来自于和子女亲近不起来的父亲,直到在一次咨询的过程中,我才发现真正的比尔是我妈。我想起小时候反复做的一个梦,在这个梦里,我妈变成了一个要来索命的魔鬼,她还是往常的样子,却带着一副冰冷无情的面孔。在梦里,我拼命的逃跑却总也逃不出。想起了这个十分恐怖又诡异的梦,就像是点燃了火药的引线般,在我的心里激起了惊涛骇浪。各种记忆开始复苏,我终于意识到那些不安、说不出来的焦虑、自责,原来是比尔背后的比尔在悄悄地起作用。

我为什么会把这些记忆隐藏起来了呢?巴塞尔范德考克在《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如果母亲不能满足婴儿的冲动和需要,婴儿就会学会如何成为母亲心中的婴儿。”原来我们生来就会自动合理化,加上“世上哪有不爱孩子的妈妈”,这句话像是一种集体潜意识,是呼进呼出的空气。空气怎么会是错的呢?如果有错,那也一定是我错了。这样的合理化完成之后,与之相关的一切就进入了潜意识的无妄之域。而咨询,就是帮你把遗忘的东西,捡回来。

二 咨询是情绪最好的容器

你学过多少情绪管理的方法?

相信很多人推荐过写日记,确实在写的过程中,力注笔端,会让人慢慢冷静下来,这给了我们一个缓冲的时间。

还有人推荐冥想,这个好难做到,最可能的结果可能是越想越生气。

给好朋友打电话呢?拿起电话说,“哎 我心里好难过啊……”对方说,“你的问题就是想太多”……

情绪需要被理解,但是理解的第一步是被看见。

范晓萱有一首歌叫《氧气》,“沉入越来越深的海底,空气很稀薄,快不能活”。情绪有时候像水,当溺水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人深入水中,再亲手把你拉出来。

在咨询的前半程,我还处在情绪风暴的中心。有一回想起小时候养的一只小京巴狗,从小学开始,一直养了很多年,这只小狗的名字叫“小狐狸”,他像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伙伴。后来到了初二的时候,小狐狸开始出现了变老的迹象,他变得行动缓慢。在一天下午,我爸在院子里倒车,他没有及时从车底躲开,被压死了。我爸把他的皮剥了下来挂在了墙上,又一直挂了好几年。我虽然看到了整个过程,但是却不敢表达一丝的情绪,甚至帮剥皮的我爸递了刀子。在之后的几年,我看着他的皮毛在日复一日地风吹日晒中脱落,最后仅剩下一张灰褐色的皮孤零零得粘在墙上。我相信那时候的我是出现了一些人格解离。多年之后,在咨询室的小小空间里面,我再次想起这件事情。咨询师看着我,在那个此刻当下,她像是和我一起站在水中,她看到了我的悲伤无穷无尽,看到了我的愤怒像滔天般的巨浪,她也看到了我深深的歉疚。那天走出咨询室,我心里像是卸下了一个千斤重的包袱。

很多情绪问题的源头都来自于堆积成山的未成年时的“未完成事件”,它们变成了无名的悲伤、愤怒、不平和恐惧,汇集成一锅滚烫的开水,满满的,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烫得让人受不了。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就是帮你找到情绪的源头,抽掉那釜底的薪柴。

三 咨询关系本身就是治愈

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天战战兢兢地找到当时比较信任的大学老师,我问她,“太自卑怎么办?”她说,要悦纳自己。并举了一个她自己的例子,说她以前和一群朋友去看演出,演出的节目中一个女孩长得特别好看,于是她其中一个朋友说“你看人家长得多好看,你怎么长这么丑“,我这个大学老师回,我是没她长得好看,但是她也没有我身上的才华啊。老师的本意是要安慰我,但是我当时听完之后更自卑了,因为我发现老师觉得我丑,另一方面觉得我啥也没有。其实现在想来,那年的老师也很年轻,而悦纳自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怎么才叫接纳自己呢?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终点,却给了我错误的方法论。

一转眼,距离向老师提出那个问题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这段和咨询师的“咨询关系中”,才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接纳。

正如我在开头所说,这是一段完全由我掌控的“亲密关系”。马克思说“人是 社会 关系的总和。”我们通过各种关系来进行自我定位,我们一边从关系中受益,一边又被关系划下一道一道的伤口。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同事之间、朋友之间,有太多的禁忌和“不被允许”。而“不被允许”的感觉有多糟糕?这样的体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从父母夺走你嘴边的棒棒糖开始。

有一次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一语道破天机,“你已经长大离开了家,你的父母再也够不到你了,可是你完全接受了犯错就要受惩罚的机制,你在代替自己的父母惩罚自己。”

在这一段好的咨询关系里,你的一切都是被允许的。换句话说,就是关于你的一切都是被接纳的。咨询师重视你的每一种情绪。记忆本身可以被修改扭曲,但是咨询师告诉你,你的感受是真实的。咨询师的接纳和允许,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和允许。

最后,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一句话作为这篇回答的结尾,“自尊和自我接纳都是可以获取的——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去选择,你就可以得到它们。”

广交良友,经常和朋友保持交往的人,其精神状态远比孤僻独处的人好得多,尤其在境况不佳时,“朋友是良医”。交朋友首先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还要结交一些饶有风趣、逗人发笑、使人愉快的朋友。养成和朋友经常保持接触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和医治孤独和离异感,减轻抑郁症状。

现在抑郁症患者很多,尤其是青少年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得了抑郁症,很多人是积极求医的,尤其是孩子换了抑郁症,很多数家长心急如焚,宁愿多花钱也希望找到名医,尽快治好,回到学校正常学习。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人治疗很多年,找了很多心理咨询师,甚至是专家,并没有康复,有的只能无奈的选择长期吃药。

抑郁症患者是以持久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自卑自责,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彻底的否定自己,对将来不抱希望。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如同走进了迷宫,掉进了泥潭,只靠自己是很难出来的,一定要外界的帮助才有希望。

外界帮助的人,一定要熟悉迷宫的线路和出口,才能把别人领出来,面对泥潭里的人,一定要有足够的力量,才能把人拉出来,同时抑郁症患者还要紧跟着,或者紧紧拉住绳子,两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走出迷宫,跳出泥潭。

找到这个懂迷宫,有力量拉人的专业人士非常关键,要了解他对抑郁症的解释,如果说的和自己的经历,发病过程差不多,就有希望。

抑郁症我的理解是看事说话偏激,喜欢钻牛角尖,总觉得没得关爱。建议凡事看开点,心胸广阔点,只要身体没病,把所有事当摔跤,跌倒再爬起继续走,生活中有空找点寄托,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吃点自己想吃的,买自己经济能力允许的东西。记得只要能活着就是万幸,人生太短,好好珍惜能活在世上的日子。

什么是抑郁症?就是心里苦闷难受。不能解开心结的痛苦。

对那个人从前很是爱护有佳,结果被他伤害遍体鳞伤。

心里失衡,这是难免,付出的多。希望成正比的心愿都会有。所以心灵受伤。

但是当我们想到给了一个路边讨饭者一顿饭,一块钱,我们的心态会觉得怎么样呢?

不会觉得受伤。反而觉得应该。

看他可怜的样子,就动了慈心。

每次帮助伤害我们的人的过程其实也是因为慈心❤️的缘故。

如果我们看到讨饭的有一天不再讨饭,他靠着大家施舍的钱财做起一家有名的企业,我们会怎么样呢,跟他讨回一顿饭钱吗?不会的。一定会为他祝福的。

没有白帮他。这个人有骨气,心里不断的赞叹他。

反过来,伤害我们的人,没有成绩,或者有成绩竟然忘记我们当年如何对他。夫妻就是最好的例子,离婚破碎家庭也破碎心灵。我们对人的期望值太大,失望就会越大。结婚的目的两个人分解成三个人或者更多人。孩子两遍的老人。亲戚,都是和睦相爱的共同体,结果处事方式,舍己,爱心,各样环境造就的人品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自然不一样。失望,灰心,落寞。沮丧。挫败感悠然而生。心里不断恶性循环。疾病自然就出现。积极面对!不断鼓励调节!各尽其职!鼓励,赞美!称赞!良性循环。结果就是企业的成功。孩子金榜题名。友谊长存!家庭和睦!心身安康!

没等进去就挑头了

抑郁症的治疗过程非常漫长,对于那些和抑郁症进行辛苦抗争的患者来说,这时候得到了来自家人的鼓励和帮助可以更好的治愈抑郁症,那么病人在抑郁症时期家人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抑TA们走出抑郁的阴霾呢?

1)不妄加评论、包容理解、少问为什么、要学会倾听。

做一个好的听众,你可能会重复的听一件事情很多遍。病人与你倾吐内心的不快时要耐心倾听,千万不要催促病人回答问题。包容理解、接纳他们,少问为什么。别老是试着去理解患者,因为精神疾病类的痛苦,没有患过这类病的人是根本不懂的。

2)及时地带亲人或朋友去看医生接受治疗

对于那些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医生一般给的建议都是“尽早治疗”,这个听起来简单但实行起来很难,因为抑郁症患者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抑郁症是轻还是重,对于中度和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要及时的带亲人或朋友尽早的接受治疗。

3)保证他们良好的饮食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有进食障碍,吃饭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选择一些好消化的食物,日常的饭菜要清淡不宜高热量。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抑郁症死精神疾病中的第一杀手,患者的自杀率很高,所以家庭护理的一个重点就是防范自杀行为的发生,这时候就要求患者的家属熟悉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抑郁症一般是晨重夜轻,你要了解一般抑郁症患者自杀一般发生在痊愈阶段。

5)保持有阳光、运动、朋友

在他们离开房间的时候要为他们开窗透气,鼓励他们持适当的运动。

6)督促TA们吃药

7)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抑郁症病人的情绪很差、悲观自责,对一些事情也缺少自信心,这时候应该与病人多接触,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排解消极的情绪。

我没有抑郁症,但是我感觉抑郁症的人可能是暂时有心结没有打开,所以打开心结多与正能量的人接触,多多学习智慧文化或者有条件可以建议您去比较清净的地方去静心,多做义工和善事,比方寺庙等正法道场都是可以去的。佛菩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可能会被任何一个人抛弃,而佛菩萨不会。愿您早日走向光明。加油!!!

如果真的有抑郁症,请及时就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