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如题所述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文化传承久远,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数个强大的王朝,其中国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文明最璀璨的就是唐朝。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强大的王朝,在那个时代无论哪个领域都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准,唐朝境内,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唐朝境外,震慑四方,蛮夷臣服,被后世朝代视为所追求的圣境。即使到了现代,依然有着无数人怀念着那个繁荣强盛,威震海外的大唐,但就是这样一个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唐王朝,也没有摆脱覆灭的命运,最终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唐朝盛世

在政治领域,七十多个国家都和唐朝有朝贡关系,中国就是他们对宗主国的尊称。在经济领域,唐朝人口接近一亿,开元年间人均粮食的占有量达到了700多斤,冠绝了整个封建社会。在文化领域,至今流传下来的有姓名的诗人就超2000人,其中更是有着李白这样的诗仙。在军事领域,唐朝的战争胜多败少,开阔疆土直至万里之遥。

唐朝的强大不是某一方面的强大,而是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连万里之外的异国旅人也听闻唐朝的威名而赶来学习,唐朝的强大之处可见一斑,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的唐朝,为何由盛世转为衰落,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二人发起的叛乱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虽然最终被平定,但是叛乱的时间由唐朝755年12月持续到了763年2月,长达七年零两个月之久。

一、均田制和府兵制等制度崩溃,地方节度使的力量不断壮大

在安史之乱还未爆发时,还是唐玄宗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著名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忆惜》,这首诗开头的意思表达的是遥想当年的开元盛世,尽管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市,也有万户左右的人口。农业经济发达,地里的庄稼丰收并且粮食的储备也很充足,作为储藏粮食的粮仓也装的满满的。

简单的几句诗就表现出了唐玄宗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个时期的唐朝国力强盛,威震海内外,连许多海外的人都不远万里来到唐朝学习文化和知识。但是在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表象下,唐朝的根基却在渐渐被腐蚀。


唐朝社会繁荣

经济的繁荣发展,也让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均田制开始崩溃,农民失去了土地之后就成为了流民。并且在这个时期,唐玄宗不再勤于朝政,对于治理国家也不再如从前一样用心。而是过着纵情酒色的日子,对杨贵妃十分宠爱,杨贵妃一家在唐朝的势力逐渐增大,几乎达到了势倾天下的地步。统治者的腐朽,加上高层的随意挥霍,对广大的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表面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大量农民都生活的苦不堪言。而地方势力的力量在这时不断壮大,由于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了流民,导致唐王朝建立的府兵制也逐渐崩溃。

受到大量农民逃亡的影响,府兵制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继续维持下去,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招募职业军人来替代府兵制。而这些职业军人并不是全部都对中央忠心耿耿,他们受到地方军阀势力的收买,和地方军阀势力关系十分密切。另外一方面,唐朝在开元之后,就在边防设立了节度使,可以全权掌握所在地区的部队,为了供给方便,唐玄宗允许他们可以在辖区内直接获取钱粮供应,使得他们的权力更大。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大,不仅有土地,有人民,而且还有财富,有兵士。

二、地方政权过于强大,并且和中央的矛盾日渐加深

这时的地方势力已经能够对唐王朝造成严重的威胁,而唐玄宗时期的中央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唐太宗时期相比,更因为平时根本没有战斗准备,导致战斗力十分低下,这些因素也是之后叛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唐玄宗

除此之外,在唐朝的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对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朝堂上,宰相李林甫飞扬跋扈,媚上欺下,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剧。李林甫十分在意自己的宰相地位,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被其他朝堂重臣取代,他大力提拔了一些地位不高的将领为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极大,可以在辖区内行使各种权力,已经不受中央控制,并且反过来威胁到了中央。可以说,李林甫为唐朝爆发叛乱埋下了祸根,而在李林甫之后担任宰相的杨国忠,比李林甫更加恶劣。

他公然收受贿赂,打压贤能,在朝堂上不可一世,是个只知道为自己谋私利的奸臣。


安禄山

三、叛乱爆发,唐朝统治基础被摧毁

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更加尖锐,最终导致了叛乱的发生。叛军以安禄山等节度使为主,后世将这场叛乱称作"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不是农民反抗统治者的起义,而是一场权力的斗争,斗争的双方就是中央和地方。安史之乱的爆发利用了唐王朝底层的广大人民对唐王朝的不满与反抗之心,但是这次叛乱爆发的本质并没有因此改变。

而在边关地区,唐王朝在经过了安史之乱后,对周围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失去了控制。在安禄山起兵造反时,边防抽调兵力去平叛,造成边关力量空虚。吐蕃趁机攻入,开始吞并唐朝领土,随后吐蕃进一步侵入,危机已经靠近到了长安,唐王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更加加速了覆灭。

这次叛乱让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削弱,地方势力无法再被中央控制,唐朝由盛转衰,中央王朝无力再控制整个国家,全国各地的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中央内部,宦官趁着安史之乱,开始涉足朝政大局,并且掌控了禁军,之后又和朝中大臣相互勾结最终造成了宦官祸政的现象。


杜甫

在经济方面,战争让经济遭遇重大打击,安史之乱让很多物价飞涨,粮食的价格比起之前涨了三百多倍。在战争的灾难下,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经济繁荣的景象消失不见,国库的收入大减,而为了补充国库,统治阶级另加收了其他赋税,虽然暂时弥补了国库的空虚但是对广大人民造成了严重影响。民间社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大量人民无家可归,对人民的影响巨大。诗人杜甫就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接触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后,诗的风格受到影响也发生了转变。

杜甫青年时期,一首《望岳》不但赞美了祖国的壮阔山河的雄伟气象,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豪情。虽然是描写泰山,但是也在作者表达自己乐观与豪情壮志,这就是杜甫在青年时期所展现出来的锋芒。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在长久的战乱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不仅经济和政治遭到了严重的创伤,文学也受到了冲击。杜甫就生活在唐朝由强盛转为衰落的时期,国家的江河日下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让杜甫的诗也变得更加沉郁。

《春望》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逃亡途中被抓住所作的。他被抓住之后遣送回长安,一路上见到了唐朝各地战乱的残破景象,悲愤之下写下了这首诗。同样是望,杜甫所见到的景象和此时他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壮丽山河已经不再,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诗人的心和广大人民一样,只想在这战乱不断的世上想办法和家人联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诗,抒发了多少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的百姓思念家人,担忧家人安危的心情。曾经的豪情壮志,勇登高峰一览众山的心境已经消失,社会的动乱使得杜甫广泛接触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回忆曾经强盛繁荣的唐王朝,只能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战争爆发的前后,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的意境意境完全不同了,之前是对于盛世文明的赞扬和自豪,战乱爆发后则是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大好河山的痛惜。


战乱

结语

底层人民所受的苦难,经由杜甫的诗歌被后世所知晓,但是在安史之乱时,整个唐朝都受到了战火的创伤。杜甫的诗歌描述的是他接触到的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但是整个国家的广大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的诗只是表现出了整个唐朝中,在战乱下的百姓艰苦生活的冰山一角。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之前隐藏在盛世下的隐患全部爆发出来,政治经济遭受重创一蹶不振,外敌趁机入侵,唐朝中央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唐朝的由盛转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盛衰分界线。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元朝,以及明清时期,再也没有能够使国家力量超越唐朝开元盛世的朝代,由此可见安史之乱对中国的破坏力有多强,影响有多深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9
是唐朝彻底灭亡的导火索。安史之乱后整个唐朝彻底陷入混乱,皇帝已经失去对各路诸侯的控制,连年的战乱从此开始。大唐的经济也就此衰败,百姓再也没有安稳的生活。
第2个回答  2021-03-08
是唐朝的转折时期,大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前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制高点,安史之乱摧毁了盛世,之后虽然被平复但大唐再也没有盛世气象,地方豪强层出不穷,中央统治愈发没有力度以致唐灭,天下战乱无穷。
第3个回答  2021-03-09
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政府剥削对农民的加重;唐朝的影响力降低,国势由盛转衰;地方节度使势力变大
第4个回答  2021-03-07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各方面实力都有所下降,各方势力崛起,导致了唐朝的最终灭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