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原理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原理

本质:认识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

发展规律原理:

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认识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刺激的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阶段。从狭义上讲,认识有时等同于记忆或思维。

扩展资料:

认识意识是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分析处理后产生的,是指挥感知组织主动收集有关客体属性和规定的知识,为思维作好知识准备的意向、方法、路线、方案和命令。

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是引起主体的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产生认识意识的直接原因。

客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会通过空气、光线等载体向外散发出包含自身属性和规定的信息知识。当主体同客体接近或接触时,客体散发出的信息知识便会进入主体的一个或多个感觉器官,使主体的感觉器官被动感受客体信息的作用、刺激、和影响。

知识是主体的主动认识行为产生的,是主体主动行为的结果。知识不是脱离主体的主动认识行为,由客体对主体感觉器官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在神经中枢自然形成的。

只有在主体对目标客体进行关注并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客体对主体感觉器官的作用、刺激和影响才会在主体的神经中枢形成映像和知识,没有主体的关注和兴趣,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就不会在主体的神经中枢形成任何映像和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这些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因为:其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理论上说,整个世界都是认识对象.但是,具体哪些事物成为现实的认识对象,取决于实践需要;其二,认识来自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认识不是感性直观或“静观”.认识的任务是达到对于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这靠感性直观不能完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其三,一切真知都来自实践,但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还要接受他人的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来自于他人实践,对自己是间接经验,对他人仍是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没有否认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其一,发展着的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其二,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经验材料;其三,实践能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其他目的.
(注意区别认识的目的和认识的任务.认识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达到理性认识.)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承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前提下,也承认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认识和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走向成功;另一方面,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主体与认识客体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客体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审美关系.主体与客体同时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表现在: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摹写,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加工再现.主体不仅反映客体的现象,而且通过抽象思维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具有超前性,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主体不仅可以反映客体,而且可以用认识做指导改造客体.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如面对一个苹果,人们通过眼睛的观察,形成了圆、红、大的认识;通过舌头的品尝,形成了甜的认识;通过手的触摸,形成了硬的认识.这些就是感觉.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例如,“一个又红、又大、又圆、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这就是关于苹果的知觉.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例如,上面说的那个“又红又大、又圆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被人吃了,此时,作为对象的苹果已在现实中消失,但这个苹果的整体形象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而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我们还可以回忆起这个苹果.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形象,就是这个苹果的表象.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二是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例如,“苹果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人们常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让我想一想”等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二是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形式、内容和特点都各不相同,相互区别.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例如,“这朵花是红颜色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讲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曾用蜘蛛、蚂蚁和蜜蜂做比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又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呢?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例如,关于地球的形状.
认识的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人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相对认识绝对、通过有限认识无限,发展着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客观真理体系;同时又不断创造新的认识工具,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人类的认识系统和实践境界不断迈向新的阶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