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手脚勾起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在实施电除颤时患者出现肢体抽动的情况是由于除颤仪放出的强电流流经肌肉而使肌肉出现剧烈收缩的抽搐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在电除颤时需要让周围其他人远离患者以防止患者抽搐的肢体击打到周围其他人员而造成误伤和触电事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3
人通过肺的呼吸与外界进入氧气交换,然后通过心脏收缩跳动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挤压到血管输往全身。大脑一旦缺血缺氧4—6分钟,脑组织就开始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害。因此,对心跳、呼吸骤停的伤病人必须争分夺秒地在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超过10分钟基本没有挽救的可能(低温状态除外),即使挽救成功,也多呈“植物人”。   由于心跳、呼吸骤停多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发生,因此,将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步骤联合在一起讲解。 (一)心肺复苏(CPR)操作步骤 1、判断意识在伤病人耳边大声呼唤并较有力地拍击伤病人的肩部,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无意识。(婴儿可拍打足跟或捏其上臂,不哭泣,说明无意识)。 2、高声呼救确认伤病人无意识后,应立即高声呼救并请他人帮打急救电话“120”。如现场只有自己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1—2分钟后再打电话。 3、摆放复苏体位(平卧位) ⑴、将伤病人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两手贴紧身体。(不能放在弹性大的弹簧床、棕榈床上) ⑵、救护者两腿(膝)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站立(跪)贴于病人的肩、腰部。 4、打开气道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因舌(头)肌松驰而下坠阻塞气道,因此必须畅通气道。 ⑴、解开伤病人的围巾、衣领口、领带、文胸扣、皮带等,以便观察其胸部和腹部起伏。 ⑵、检查和清理口腔异物,用手掌(小手指一侧)压住伤病人的前额;另一手握空心拳,用示指和拇指顶住下颌骨将其举起,然后将其头转向救护者的一侧。 ⑶、将拇指抬起放在伤病人的下唇,将其下唇包住下牙齿后将下颌骨拉起,在保护自己另一手指(用衣服或餐巾包绕)的前提下,从病人的上口角伸入,将异物、假牙等从下口角挖出。 ⑷、将病人头部回正。 ⑸、救护者用手掌(小手指一侧)压住病人的前额使头后仰,用另一手握空心拳,用示指和拇指将顶住下颌骨将其举起,使头后仰90度(下巴尖朝天)。此时病人的舌头会随之上抬而使气道通畅。(注意:儿童打开气道头后仰60度,婴儿头后仰30度。) 5、判断呼吸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弯腰侧头在两次平静呼吸的时间里(5-10秒内)进行呼吸判断: “一看”——胸或上腹部有无起伏; “二听”——口或鼻孔有无气流声; “三感觉”——有无气流拂面。 6、两次人工吹气 ⑴、经“一看、二听、三感觉”检查确认没有呼吸,在保持头后仰90度通畅气道的前提下。 ⑵、用压病人前额的手的拇指和示指捏紧病人鼻翼,救护者深吸气后将自己的口尽量张大,用双唇包严病人的口唇四周(口对口吹气或者包严鼻子并紧闭其双唇---口对鼻吹气),缓慢持续将气吹入,吹时用眼睛余光注意观察胸部有升起,然后松开捏鼻子的手指,稍直起腰侧头吸入新鲜空气,并观察胸部下降,再重复吹第二口气。对儿童和婴儿可将口鼻一起包紧进行吹气—“口对口鼻”吹气成人吹气量为700—1100毫升,因伤病人体形差异,可通过观察到胸部有较明显升起时即可停止吹气。如果确认已打开气道但吹不进气,说明气管有异物,先按海氏急救法进行处理。 7、胸外心脏挤压 ⑴、触摸颈动脉—用两指并拢平放在颈部正中喉结(甲状软骨)上,然后向一侧滑行约2横指,可在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稍加力度即可触到有无颈动脉的搏动。注意:检查颈动脉时不能用力压迫和同时检查两侧。在现场由于情况紧急不能判断有无动脉搏动时,不要反复检查或叫别人再来检查,应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200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提出评估循环的体征是:呼吸、咳嗽、运动和对人工呼吸的反应(吹气顺利并观察到胸部升起,而病人没有呛咳,则说明伤病人对人工呼吸无反应)。 ⑵、准确定位:挤压部位必须在胸部正中的胸骨下1/2段(胸骨中下1/3交界处)。救护者用示指和中指并拢沿一侧肋弓上滑至两肋交汇处。另一手掌根贴于示指,使掌根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将定位手放在另一手的手背上,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注意:只要掌根离开过病人胸部,都应重新定位。 ⑶、正确挤压和放松:挤压时两肘伸直,两肩夹紧并位于胸骨上方,用腰力和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挤压胸骨下陷4—5厘米,然后放松,让胸部回到正常位置(但掌根不能离开胸壁);挤压时要有节奏,频率100-80次/分,即每十秒(或九秒钟)按15次;挤压时要观察伤病人的面色情况和反应。注意:要使挤压和放松时间相等并且有节奏感,挤压时要开口数数: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 8、挤压和吹气交替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挤压15次应配合2次人工吹气。 9、检查、评估复苏效果做四组15:2的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吹气后,应检查评估一次呼吸、循环体征。如病人呼吸、心跳恢复,可保持仰卧位但要将头稍侧向一边并后仰,或放置于侧卧位(休息体位,图 );心跳恢复,呼吸没有只做人工呼吸,12次/分;心跳、呼吸没有恢复,继续做CPR。每隔3—4分钟检查评估一次呼吸、循环体征。 附:心脏除颤 中老年和触电者在心脏停止跳动前,常常出现心室纤颤。对心室纤颤的病人最好能在1至2分钟内进行电除颤。实施手动叩击的“机械除颤”效果不确切。手动除颤的操作: 1、定位:同胸外心脏挤压部位,但掌心不要翘起应改为平贴病人胸部。 2、叩击:救护者另一手握空心拳,距病人胸部约1.5尺高度,垂直较有力地向下叩击自己的手背一次,然后检查心跳有无恢复,没有,立即进行CPR。 (二)成人、儿童、婴儿实施心肺复苏比较表 分 类 项 目成人儿童(1—8岁)婴儿(1岁以下)判断意识呼喊、轻拍肩部呼喊、轻拍肩部拍击足底、捏掐上臂开放气道头部后仰,呈90度角头部后仰,呈60度角头部后仰,呈30度角吹气方式口对口口对口口对口鼻量700—1100亳升胸部膨起胸部起伏频率12次/分16次/分钟20次/分检查脉搏颈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胸外按压部位胸骨下1/2胸骨下1/2胸骨下1/2方式双手掌根重叠单手掌根中指、无名指深度4—5cm2.5—4cm1.5—2.5cm频率100-80次/分钟100次/分钟110—120次/分钟挤压:吹气15:215:215:2   [案例] 刘老师已年近5旬,由于操劳过度,心脏一直不太好,这天散步经过球场边,一个蓝球突然擦过眼前,他惊了一下,随之感到胸闷,眼前一黑,即倒地不起,在场的人想将刘老师抬起送到医务室时,恰好保卫科的黄主任路过及时发现,他立即阻止搬运,吩咐在场的人去叫校医,然后将刘老师的衣服解开,检查确认无心跳、呼吸后,即在刘老师胸前拳击1次后再次检查心跳和呼吸,仍然没有恢复,他立即按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操作要点进行复苏,2分钟后,当黄主任再次进行吹气时,刘老师出现了轻微的咳嗽,黄主任立即停止复苏,仔细再次检查,确认刘老师有心跳和呼吸后保持平卧盖好衣服,待校医10多分钟后赶到时,刘老师已能开口小声说话。   [点评] 黄主任的现场抢救意识和措施得当,特别是确认刘老师没有心跳、呼吸时,即果断进行心脏除颤和心肺复苏,因此能将刘老师抢救过来,否则超过10分钟后即使医护人员到来,抢救成功度率也很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