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懊恼”之我见》

作文《“懊恼”之我见》

懊恼,简单的说是烦躁、郁闷、不愉快。根据亲身体验,我们都知道,烦恼是什么。但是,要说明白烦恼究竟是怎么回事,却非常困难。查尔曼的调查研究发现,即使是语言修养很高的烦恼者也都说不清楚。美国韦氏大词典对烦恼的解释是一种旁观者的说法,不符合精神现象学的要求,对心理卫生也没有帮助。由此可见,理性对烦恼是无能为力的。
基本概念
折叠内容
从精神病理学上讲,烦恼是一开始并不太困难就忍受下来却一直拖延着的挫折感和轻微心理冲突的产物。
就任何一个短的时间而言,烦恼并不构成什么精神疾苦。正因为如此,烦恼在下述任何一种情况下就隐退了:
1、体育活动相当剧烈时,如体育锻炼,体育劳动;
2、强烈情感体验时,不论是喜是悲,也不论是怒是惧,只要足够强烈,烦恼就烟消云散;
3、身体急性疼痛时,如沸油烫疼了手,或者患急性病身体不舒服时,例如一天跑20次厕所,一个劲地拉稀;
4、生理困乏时,比如饥饿,寒冷,困倦等;
5、聚精会神时;
6、实际事物忙得叫人不可开交时。
显然,烦恼的内容并非人生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甚至是些摆不到桌面上去的"鸡毛蒜皮"。尽管事情不大,但是数量极多,每天没完没了,跺不开,推不掉,叫人总是不顺心、不如意,憋在心里难受,发泄出来又不知从何说起,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折叠原因
人为什么烦恼
一、烦恼起于执著:人生的顺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业、失恋、失意时固然令人沮丧、烦恼;处在顺境时,如果执著、害怕失去,也会被顺境所困。这就如同铁链子能锁住人,金链子一样会束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人生不管遇顺逆之境,要懂得转境,不可执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在于一个"转"字,要"转法华"而不要"被法华转",也就是不要执著。能够不怕烦恼,不执著烦恼,自可安然自在。
二、烦恼缘于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理,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明,就是贪嗔痴慢疑;有了无明,就有贪欲、嗔恚、骄傲、疑惑等烦恼,所以烦恼起于贪嗔痴慢疑等无明。有句话说∶"宁与聪明人打架,不与无明人讲话。"一个人若不讲理时,好话、善言、佛法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就会有烦恼;反之,如能通情达理、明白因果道理,就能消除烦恼。
三、烦恼由于看不开:世间上有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所谓"杞人忧天",乃至担心"世界末日"等,烦恼了半天,却什么事也没发生。也有人因为小事看不开,钻牛角尖,自然"烦恼绵绵无绝期"。因此,凡事多往正面看,能够看得开、看得透,能对一切吉凶抱著超然洒脱的态度,就不会自寻烦恼。
四、烦恼出于太自私:人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烦恼的根源,"我爱"、"我要"、"我欢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与人对立、冲突,因此我多则苦多,我少则苦少。所以,一个人起心动念如果能多想想如何有利于人,就会活得轻松踏实。
其实,人间的是非烦恼很多,追根究柢大都是因为眼耳鼻舌身心"六根"不当向外追逐"六尘"招来的。例如,不当看的乱看,因此"睚眦必报",惹来杀身之祸;不该听的乱听,听出许多纷争烦恼;不应吃的乱吃,于是"病从口入"……等等。儒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也是佛教所谓的"都摄六根"。一个人如果能用佛法管理好自己的六根,这就是最大的修行;而有修行的人,自然懂得处理烦恼、化解烦恼,所以"欲除烦恼病,当取佛经读"。
折叠特点
1、烦恼的内容是实在的,现实的;
2、烦恼总是包含着不少想象;想象中的事情不是真实的,但是烦恼中的想象却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事情之一;
3、烦恼还总是包含着理性的推断,叫人不能不信;智力就是烦恼的能力,因为白痴没有烦恼;
4、烦恼使人的注意力专注于一点,一旦被烦恼缠上了,就很难脱身,明知道进了死胡同,还得一个劲往前走,碰壁了也不回头。
叔本华说:"把人引向艺术和科学最强烈的原因之一,是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苦闷。"这点,爱因斯坦和罗素也同样说过。
折叠公式
在肯定世俗生活的前提下,这儿有一个关于烦恼的公式:
W=D/B
这里,W表示烦恼,D表示欲望,B表示实现欲望的有效行为。道家要减少欲望,佛家要消灭欲望,这些对尘世上的人都是不可取的。在世俗生活中,,与其徒劳地跟欲望作对,不如尽力满足欲望。不妨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那些活得有滋有味的人,都在乐此不疲地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不懂世俗的人才会自寻烦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3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与社会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学生带手机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自制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是县城内的唯一一所初级中学,承担着县城及附近乡镇所有适龄学生的中学教育,民汉合校,学生近2000人,1/4学生住校。学校周边有农贸市场、劳动力市场、建材街、美食街,环境复杂,学生管理难度大。同时,对于学校的管理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针对手机的使用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管理学生。明文规定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否则没收,学期末由家长领回没收手机。但是,严格的校规并没有阻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上课手机响,偷偷发短信,玩游戏,下课下载、观看不健康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带手机的问题,笔者经过调查,与老师、学生、家长交流,发现要想合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共同配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