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哪个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

如题所述

什么是“科学素养”呢?根据美国学者克劳普福的解释,科学素养是指“每个人
所应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它包括五个方面: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
则和理论
;
把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能力;具有利用科学探究过程的能
力;理解科学性质的一般原理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具有明智的对待
科学的态度以及具有与科学有关的事物的兴趣。很显然,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
总目标,它根据学校教育的不同层次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20
世纪
50
年代是一个讴歌科学技术年代,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理科教学强调科学
的统一性与自主性,把学生作为脱离日常生活的新一代科学家来培养,理科教学所要
实现的科学素养,注重“概念性的知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伦理”,脱离
“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把科学素养的内涵理解为着重于科学知识
的掌握。进入
60
年代后,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人们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理
解有了变化和发展。比如,
1966
年,美国一批学者根据
1946-1964
年间的文献调
查,论述了“科学扫盲”的内容,揭示了科学素养的六个范畴。这就是:(
1
)概念性
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
2
)科学的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
论;(
3
)科学的伦理—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也称为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
4
)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
化要素的关系;(
5
)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面的关系;

6
)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差异。由上述资料能清晰地看到,
60

代以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已扩充为科学素养的内
涵,与
50
年代相比较,有着很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愈来愈
大。
70
年代里,科学素养教育目标的范围和重心均有所变化。其原因之一是随着科学
技术的急剧发展,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日益严峻,解决这些问
题成为当务之急;二是科学技术在向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的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与
社会、文化之间的许多冲突与矛盾,这些涉及到哲学思想、方法及教育理念等多方面
的问题,需要通过交互性的协调和多方面的综合才能加以解决。这就必然带来对以
“学问”为中心的科学教育目标的巨大冲击,势必要求扩展科学教育的目标范围。
1971
年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
NSTA
)发表关于
7 0
年代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的建
议:“为了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各门科学课程必须考虑包括了合理的思维过程,科
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从科学引伸出来的价值标准在内的科学的种种概念和概念体系,
以及科学诸过程之间的平衡。有科学素质的人才能将科技成果运用于人类的福利”。
1975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也宣布:“为了适应学生的广泛需要,不管他们
将来是从事科学工作还是技术性工作,都必须学会有效地运用科学过程与成果于工作
或个人生活之中,因而理科教学的改革应以培养更多的

、真正懂得科学、理解科学和
技术是相互联系的共同的人为准则。”
1974
年索瓦特(
Showalter
)提出了一个颇具
代表性的科学素质教育体系,它认为科学素质应由以下七个要素构成:(
1
)科学的本
质;(
2
)科学的概念;(
3
)科学的过程;(
4
)科学的价值观;(
5
)科学与社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02
对公民科学素养涵义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而更新,而且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由于如科学素养今对科学素养的研究尚处于研究完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广泛认可的表述,以下为几个代表性的表述:
1、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2、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3、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
4、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