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企改革

如题所述

 一段时间以来,一提起国有企业改革,一些人就颇有微词,甚至是有些愤懑:企业改革使国有资产流失、贫富分化加剧、职工利益受损,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产生,小部分人甚至对企业改革失去信心。的确,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其改革也必然备受公众关注。\x0d\x0a\x0d\x0a  不可否认,改革必然要触动部分人的利益,但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改革。改革是新生的事物,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因此当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必然会有那么几块石头碰疼我们的脚,但我们不能因为碰了脚就不前进,问题和矛盾是改革过程中客观存在。前面过河的人碰了脚,可以为后面过河人提供经验和教训,碰了脚的人对改革提出点意见,反而是对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我们大多数人都顺利的过了河,那就不应该片面的去放大碰脚的问题,而应看到过河的成就。看一下国企改革的经历我们就不应该迷茫,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x0d\x0a\x0d\x0a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面对市场竞争,上世纪90年代末,“亏损”成为困扰国企的最大难题。1998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达到三分之二,全国国有企业一年的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当时,国企的中心任务是改革脱困。如今,仅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00多家中央企业,每月的利润就达几百亿元甚至近千亿元。2011年,38家央企进入了世界500强。\x0d\x0a\x0d\x0a  改革为国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脱困”到“发展”,国企的进步有目共睹。国有企业利润增长、实力增强的背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国企改革全面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向基础性、公益性、支柱性产业集中,向优势产业和大集团、大企业集中。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退出了国有经济行列。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效益逐年增长,实现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263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989亿元;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国有经济的壮大,不仅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主导作用和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并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使政府宏观调控得以更好地掌握全局、指挥全局。\x0d\x0a\x0d\x0a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8
中国的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财政断粮和银行断贷的双重压力下逼出来的国企改革始终在争论中不断推进。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则是最好的答案。

目前对国有企业改革有三论:

一是悲观论,对国企改革丧失信心,对国有经济的作用持否定态度;

二是速胜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

三是持久论,悲观论与速胜论都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

历史是最好的医生。

有些人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和理论指导下推进的。

我认为不是这样。

从历史看,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财政断粮和银行断贷的双重压力下逼出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地方突破?地方政府直接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直接面对"工厂要冒烟,职工要就业,财政要税收,社会要稳定"四大难题。当面临这些压力的时候,他们别无它法,只有推动改革。

现在从全国情况看,中央企业改革落后于地方企业改革,大型企业的改革落后于中小型企业改革,经济情况好的企业落后于困难企业改革。二十多年的国企改革能试的办法都试过了,国有企业经营者自主决策权之大也是"世界之最"。

但决策者并不承担决策失误之责,因为国企改革是在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市场化,二是国有企业制度体制市场化。

前一个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基本解决了,人财物产供销基本实现市场化配置,第二个问题正在解决当中。

2004年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反映了各方面对国企改革的不同认识,总体上看是有积极作用的。各方面都在关注改革改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样可以促使我们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和规范。

目前抽样调查情况看,改制后的国有企业70%以上实现了盈利。1998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减少到了13.8万户,职工从7500万人减少到4300万人,年实现利润从213亿增加到4000多亿。

在改革大潮下,必然是泥沙俱下,这是一个探索和博弈的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积极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地方经济和整个中国经济不会有今天的状况,就会丧失历史机遇。现在已完成改制的企业,改制前求生存,改制后求发展。它们现在进一步在考虑和推进二次改制了。

问题是改革中发生的,只能通过改革来完善。

从现实看,国有企业改革目前进入了制度体制变革阶段,已由浅层次改革进入到了深层次改革,我们要切实看清目前的情况下国企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十六大解决了出资人机构到位问题,但还没有解决出资人职能到位问题。

其二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问题。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但究竟如何体现,如何落实?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三是国有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国有职工对国有企业的制度依赖,是国企改革最难解决的问题。除上述之外,还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分离办社会、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不良资产处置、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集体企业改制等问题。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