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虎豹楼简介

如题所述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7]

藏经阁
藏经阁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8]

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中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资料。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8
泉州开元寺的虎豹楼是开元寺的一部分,它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这座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虎豹楼的正中有青石雕刻的“法轮宝藏”佛像,楼两侧为钟楼和鼓楼。在开元寺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东塔和西塔,它们与虎豹楼相互呼应,形成一组壮丽的建筑群。
开元寺的藏经阁原先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由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在元、明时期,藏经阁经过了多次重修,而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了藏经阁,使其成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
至于虎豹楼的得名,有几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过去在开元寺的庭院中,有一块大石头雕刻成一只虎和一只豹,所以得名。另一种解释是,因为这座建筑位于开元寺的山门天王殿上方,它的两侧是钟楼和鼓楼,犹如“双豹傍虎”,所以叫虎豹楼。
请注意,虎豹楼是泉州开元寺的一部分,所以参观开元寺时,你可以顺带参观虎豹楼。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开元寺和虎豹楼的历史和文化,建议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当地旅游部门咨询。
第2个回答  2019-02-04
常带外地朋友参观泉州开元寺,西塔下,有一栋民国时期的建筑,南洋风格的,有两层楼。仔细打听,原来为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旧址。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是著名和尚转道、转物和全国佛会主席圆瑛法师1925年在泉州开元寺创办的,原名泉州开元慈儿院(民国30年改称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主要教养孤儿和无依儿童。1940年,慈儿院就改名为晋江县私立开元儿童教养院,聘请教师讲授小学文化课程,为在院生提供食宿及一切费用。解放后改名为开元小学(开教小学)、东风小学。泉州梨园戏名师———黄雪娥为开元慈儿院第一个女学生。
慈儿院在创办之初就成立董事会,在新加坡、马六甲设分会。当时的经费很大部分靠侨汇,在马六甲的分会还购置橡胶园,收入就用来支持院里的运转,著名华侨陈嘉庚也捐过善款。
这栋民国时期的洋楼,叫虎豹楼,就是祖籍福建永定的东南亚华侨巨商、“虎”标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热诚捐输给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今天保留“虎豹楼”作为“慈儿院”遗址。并将开教小学向外搬迁,留作历史纪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