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说的太过于绝对了,其实理性的人有理性的快乐,感性的人有感性的快乐。同样的他们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伤痛,没有说谁就一定要比谁过得好。
快乐,适合生活你就是快乐。
我曾经老是觉得,生活就该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幸福的。
有一天我离开了爸爸妈妈,我的翅膀再也抑制不住哪怕一秒钟,也许飞翔的感觉真的很不错,那段记忆里好像都是快乐的。于是我变得冲动变得肆意妄为,变得傲慢也变得无礼。那样的生活也许是真的精彩,每天都有大喜和大悲的剧情更迭,至少没有那一刻让我觉得人生是无聊的,哪怕失意也让我觉得,人只要还能折腾就是不枉人生走这一遭。
可后来,我慢慢的厌弃了周围形形色色的悲喜和快乐,每一张脸仿佛都透露着不善,虚伪终于在一番挣扎后压制了真诚,人性在被考验很长一段时间后发起了激烈的反抗。空虚像潮水一样的想我涌来,我从没有那一刻感到这么无力,我目视自己的双手,还是随意的听着我的指令,我呆呆的望着它却不知道该用它去做些什么,那种孤寂是说不出口的,明明我还是那么自由,明明身边有那么的嬉闹,我还是觉得这个世界冷清的让人恐惧。
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灵魂能和自己融进去。我还是那么的自我,还是那么随意。我一直都觉得潇洒的自己还是老样子。
也不知道从那一天开始,我尝试着每天拿出几分钟思考一些生活这个玄之又玄的问题,一样的没有答案。
可是慢慢的慢慢的,我在找,我在让自己努力的去适应他,而不是去反抗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有些明白了,人就应该被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所限制,人性这个东西没有边际,有些时候善良的像圣母一样,可做起恶来比魔鬼还要恐怖。
认真思考着每一件事,衡量着在他们之间该如何取舍,诚然有时候很累,但是我至少有目的了,至少不再那么盲目了。
我无意去论证理性和感性那个能让你更快乐。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也适用不同的场合。怎么选择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没必要跟自己说自己做了什么就一定不会快乐。其实快乐的路上每一件事都在拼尽全力让自己跑在最前面,可重要的是你该怎么面对生活中的每件事,无所谓理性和感性谁更快乐,但有所谓我们去体验,体验生活中不同的乐趣。
我觉得应该换一种说法。应该是理性的人,不太看重快乐。
快乐是一种浅层的幸福感,而且转瞬即逝。理智的人是不太会追求这种没有深度的情绪的。
比如我曾经就是个很情绪化,很简单,也很容易小小的快乐一下的人。但一般这种人情绪也更容易产生波动,被别人影响。小孩子更容易快乐,但不见得小孩子真的就幸福。
仔细想想,小时候会为一个棒棒糖哭的撕心裂肺。为了转学失去一个朋友而伤心的要死。可见,成人眼里更容易快乐的孩子,自己感觉的幸福度不见得像成人眼里看到的那么高。
我经过人生的几次吃亏后,重新看待了“快乐”的意义。反而,不太追求快乐了。
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一顿美食,喝点酒更能迅速让我快乐。但这种快乐第一天之后就不存在了。反而会为前一天浪费了时间,吃多东西增长了体重感到丧气。
现在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好好梳理自己遇到问题的原因。也几乎不会为了调节情绪而吃很多东西或喝酒。每天比较自律的生活方式。固定时间读书。
在别人眼里,我变得越来越理性。但是我的内心感到了更多的满足。也更确定自己做的事情,从长远看更长久的获益。现在的幸福感比以前高多了。
其实很多人对理性的人有偏见,会认为理性的人不重视快乐。但我们不能否定,理性的人普遍有更高的智能。一个拥有更高智能的人的选择,自然不会是差的。
理性的人不是难产生快乐。他们是不屑于肤浅的快乐。更看重长远的幸福感。
人的情绪是由我们脑干组织中的杏仁核管理的。开心,痛苦,同情,愤怒,哀求,悲伤等一系列的情绪都是杏仁核的工作机制与大脑皮层的互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杏仁核,那么他就失去了情感。
有一个年轻人,得了一种病,必须要做手术切除杏仁核。切除之后,他几乎丧失了对情感的判断。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着,与世隔绝。原来的朋友,亲戚,甚至他的父母,他也区分不出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他的智商,语言能力都正常。但是他已经变成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了,这也样他周围的人对他的冷漠感觉到特别伤心。
当然我说的这个属于极特殊的案例了。我们正常人里也有有一些非常理智的。他们这些人就属于杏仁核跟大脑皮层的互动比较弱,换句话说也就是情绪波动会比较小。所以不难推测出,冷静,理性的人很难开心,但是也很难伤心。不应该说难,应该说他们这类人的情绪波动门槛比我们要高一些。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笑点低,泪点低。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可以发现那些笑点低的人跟泪点低的人都是同一种人。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理性的人是比普通人开心难度大一些,但是这也不一定是坏处。凡事有利必有弊,我们只要专心的做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