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油气源岩和沥青中主要组成的烃类特征,也是重要的对比参数。正构烷烃是油气主要的烃类组成,可作为油气的有机质来源标志,同时也可以作为油气对比的“指纹”化合物,已在油—油和油—岩对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的一些分子,尽管不如饱和烃含量高,但是由于结构比较稳定,且能够比正构烷烃更好地抵抗微生物的降解,所以也是重要的对比参数。
虽然目前勘探所揭示的原油与烃源岩层尚不太复杂,但是由于油气的流动性强和景谷盆地的钻井勘探程度较低等原因,有必要进行较为精细的油气源对比分析。
根据系统地原油与可能的烃源岩之间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如前第三章、第四章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的对比结果:
图5-1 景谷盆地东部地区生油岩对比
图5-2 景谷盆地大牛圈地区油岩对比
1.三号沟组是主力生油岩
景谷盆地内中新统三号沟组暗色泥岩是大牛圈油田原油的生油岩从图5-1、5-2可以看出,回环组泥质岩甾烷生物标志物组成与原油有所不同,其异构化程度两者相差较远。如回环组泥质岩甾烷C29S/S+R均小于0.20,而原油则为0.20~0.39,相比之下,三号沟组暗色泥质岩无论是甾烷组成,还是异构化程度,均显示出与原油有明显的亲缘关系。
另外,回环组的族组成特点为低饱和烃,高“非烃+沥青质”,与原油的族组成差异较大,而三号沟组暗色泥岩族组成相对更接近原油族组成。回环组泥质岩正构烷烃奇偶优势异常明显(图5-3),具植树烷优势,这和原油正、异构烷分布显然有别;相反,三号沟组泥质岩与原油相近。
2.三号沟组原油具有原生性特征
图5-2显示本区油、岩特征随埋深的增加均出现相似地规律变化,大体在约200~450m深度范围内,大部分油与岩均呈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某一深度所产原油的地化特征和相近埋深的生油岩地化特征相似。这说明,大牛圈地区三号沟组的原油之油源来源于同层系,且为埋深大体相近的三号沟组暗色泥质生油岩,并非来自盆地较深凹陷区,即未显示出异地运移而来的特征,这也反映了大牛圈油田原油的“原生性”。
图5-3为大牛圈油田几口钻井中原油与景谷盆地中新统回环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的气相色谱(GC)图。从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油与岩烷烃之间的相似性较小。
图5-4系景谷盆地新浅28井原油与邻近的生油岩的饱和烃色谱图,图5-5为该井相对应的原油和邻近生油岩的甾萜图。由上述二图可见,249~251m原油与其上219m泥岩和其下261m泥岩,不论从饱和烃色谱图还是甾、萜图谱都具相近性。
图5-3 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原油和回环组泥岩饱和烃GC图
图5-4 景谷盆地新浅28井油砂原油与邻近的生油岩GC相似性图示
同样,景谷盆地牛4井326~328m原油与其上321.27m深灰色泥岩,不论是饱和烃色谱图(图5-6)还是与之相对应的甾、萜图(图5-7),也具相似性。二者烃类组成的相似性更进一步说明了大牛圈地区原油的原生性。
3.三号沟组下部存在成熟原油的可能
从油—岩对比结果表明,目前大牛圈地区所产原油,主要与三号沟组中上部暗色泥质岩有关,有机质演化阶段还处于低成熟期。大量的地化分析表明,三号沟组下部泥质岩已逐步进入成熟期,牛8井649.34m(
图5-5 新浅28井油—岩对比
图5-6 景谷盆地牛4井油砂原油与其相近的生油岩RIC相似性图示
图5-7 景谷盆地牛4井油砂原油与邻近生油岩甾、萜烷分布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