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最新的资料表明,我国有近1亿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这一人群绝大部分存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极少数的也可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或乙肝“两对半”阴性,但血液或肝组织中能检出乙肝病毒。这一人群中约有3000万的慢性乙肝患者,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2007年我市原发性肝癌报病近1200例,死亡1700例。因此,慢性乙肝坚持科学规范的治疗随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定期体检监测是关键。
由于慢性乙肝没有很明显的自觉症状,常常容易被忽视,而如果有明显的疲乏无力、眼黄、尿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往往就是慢性乙肝的发作。定期到专科医院进行体检,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每半年做一次定量的乙肝两对半、DNA、超声检查,3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至少查一次甲胎蛋白、肝纤维化指标。这都是科学对待自身健康的良好行为。
二、明确病情阶段,有的放矢。
慢性乙肝有不同的疾病阶段,可分为病毒携带、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等,其中病毒携带最轻,但这一人群容易被忽视,又容易被“忽悠”。听信各种不实广告宣传四处乱投医,结果劳命伤财,无功而返。目前对病毒携带状态尚未研究出有效的治疗办法,任何过度医疗都是徒劳的。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经过10~20年的漫长过程就会陆续步入慢性肝炎阶段。出现的早晚取决于多种因素(感染时间、传播途径、遗传背景、病毒基因、免疫状况等),处于病毒携带状态时(也称为免疫耐受阶段),需要我们坚持定期随访监测,一旦肝功能异常反复出现,排除了酒精、药物、脂肪肝等因素,就表明已进入慢性乙肝阶段(少部分患者需要通过肝组织活检来确定),进入慢性肝炎阶段就需要我们采取积极规范的治疗。
三、规范治疗合理预期是保证。
慢性乙型肝炎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治疗药物有长效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如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等,决定采用那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法的喜好(注射给药与口服给药)、经济等,也取决于专科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充分认识规范治疗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盲目、随意确定治疗方案都是不可取的。一旦进行规范治疗,患者要明确合理的预期:肝功能复常、乙肝DNA低于检测下限、乙肝e抗原的转阴和血清转换(乙肝e抗体转阳)。这些结果逐一出现并能保持,就有可能出现理想的目标――乙肝表面抗原的阴转。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通过一种药物长期治疗达到预期结果,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需要调整或联合另一种抗病毒药物,这就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定期随访监测,与专科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
四、消除误区,增强信心。
1、急功近利,速战速决。
慢性乙肝患者迫切希望迅速根治疾病,但目前有效的治疗办法大多只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延缓疾病的进展。通过长期不懈的与疾病抗争,从而战胜乙肝。现在干扰素(普通、长效)的疗程至少一年,口服抗病毒药的疗程至少二年。
2、担心病毒耐药变异。
很多慢性乙肝患者总担心用药后病毒耐药变异,也担心今后无特效药治疗自身的疾病,因此总是在规范治疗的门口绯徊。其实这种担心往往会延误疾病的治疗,从而也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治疗时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只要符合治疗指征,就应该积极大胆的进行抗病毒治疗。因为我们的治疗目标就是要抑制和减少体内的乙肝病毒,从而稳定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3、药物选择的随意性。
慢性乙肝现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理想的方案就是选用抗病毒能力强、耐药物发生率低的药物。有的患者长期不在专科医生的指导监护下用药,随意变更治疗用药,或停药后不按规定要求随访,这对慢性乙肝的控制是极为不利的,需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