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南海观音庙介绍

如题所述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的梅福在此修行得名。其名称的演变始于唐朝,当时日本高僧慧锷带回的观音像在回国途中遭遇风暴,留下并建立观音院,称“不肯去观音院”。五代时,此地被正式命名为宝陀观音寺,宋元丰年间得到朝廷赐银扩建,成为观音道场。南宋嘉定年间,普陀山因佛经“补怛洛迦”而得“普陀洛迦山”之名,同时莲花洋南的小岛也被称为洛迦山,形成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名字。

观音在古天竺被称为南海观音,其得名源于观音的出处、地理位置以及与佛教传说的联系。古天竺位于南亚,观音所在的补怛洛迦山又在南海,故得此名。早在唐代王勃的《观音大士赞》中,观音与南海已有紧密联系,这比“不肯去观音”到普陀山的时间还要早。因此,普陀山被称为南海普陀并非因其名字,而是因为观音的南海形象。

元朝时期,为了加强与日本的宗教交流,普陀山的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了将普陀山改名为南海普陀山的建议。如智和一山在元朝政府的派遣下出使日本,他们强调观音的南海名号,并认为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应与之相符。一山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在日本受到敬重,他在京都南禅寺传法,并创立了“一山派”禅学。这次出使不仅巩固了中日邦交,而且使南海普陀山的名声在日本广泛流传。

总之,普陀山南海观音庙的名称历史,既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也是中日两国宗教友谊的见证,其名称的由来和变迁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