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鸡蛋为什么有的容易剥皮,有的很难剥?

如题所述

首先我们分析剥蛋壳难易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系,从直观上看蛋壳是否容易剥,是和蛋壳内膜和蛋白间的粘贴力有关系,粘贴力大则不容易剥开,粘贴力小,则较容易剥开,而影响这个粘贴力的因素较多,其主要有下面两个因素。

1)蛋清的酸碱度,即PH值。研究发现,当蛋清的PH=7时(即在中性)时煮熟的鸡蛋对蛋壳的粘贴力大,pH=8~9(碱性时)时粘贴力最小。而蛋清的酸碱度是和蛋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生成碳酸,是一种弱酸,则蛋清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其酸性越高,PH值也越小,相反,二氧化碳浓度越小,则蛋清的酸性越弱,PH值越大,如下图所示,二氧化碳能够轻易溶于水。

其实新鲜的鸡蛋的蛋清里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呈现酸性的,而鸡蛋出生后,由于其呼吸作用,鸡蛋就能通过无数小孔的蛋壳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也就是吸入氧气,排放出二氧化碳,则蛋清中的二氧化碳会逐渐排除。随着排除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干净,鸡蛋越来越呈现碱性,PH值也逐渐升高。一般夏天出生的鸡蛋3天后,蛋清的PH值就能达到9左右,而在冬季则需要7~10天。在常温条件下,鸡蛋PH至和存放天数有.

所以说,越是不好剥的鸡蛋越是新鲜的!

其实,早在1959年,国外研究人员曾在一篇文章中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蛋清PH值小于8.7时,煮熟的鸡蛋将会难剥,PH值高于8.7时,则容易剥壳;文章还指出,如果新鲜的鸡蛋经过人工处理,比如把新鸡蛋在氨水中进行蒸煮数分钟,使其PH值迅速升高超过8.7,则煮熟的鸡蛋同样容易剥壳,这充分说明了剥蛋壳容易程度与蛋清的PH值有关。

2)与蛋清占蛋壳的容积有关。我们都知道在保存过程中,蛋清内的水分会不断减少,这些水分是通过蛋壳上的微小孔逐渐蒸发的,所以同样体积的鸡蛋,越是放久的则重量越轻,这可以通过把新鲜和放置旧的鸡蛋同时放入水中,比较两者是上浮还是沉下则可判断出哪个是新鲜鸡蛋。蛋清中的水分散失后,则会导致鸡蛋煮熟后,内部蛋白等物质体积变小,则在蛋白和蛋壳间就会出现空隙,而这个空隙的存在,会使得煮熟的鸡蛋蛋白和蛋壳几乎处于分开状态,则剥皮时会很容易。那么作为我们吃货来说,蛋清PH值等和我们关系不大,我们更关注如何进行煮蛋,更容易剥皮,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行,包煮的蛋表剥皮后面光滑完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2
越新鲜的蛋越难剥,在冰箱里放了7到10日的蛋来做煮蛋最完美。随着时间流逝,刚产下时的新鲜鸡蛋的许多性状都逐渐改变,其中对剥蛋影响最大的当属两个,第一是蛋清的酸碱度,第二是蛋的内容物体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