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一种为后世失传的脉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黄帝内经》当中有“脉”字一千一百余处,多是讲“经脉”与“脉诊”之含义。通过对脉的诊察,而探索脏腑经络疾病信息,这是古人掌握外在征象从而了解身体内部信息的重要方法。《素问·邪气藏府病形》云:“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在后世当中最常见的是“寸口脉法”——“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按寸、关、尺,力取浮、中、沉,把握“浮、沉、滑、涩”等几十种脉象,而推测病机。除此之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人迎寸口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和“尺肤脉法”。

其中,以神奇的“尺肤脉法”所言疾病信息最直观最具体,而因按指部位众说纷纭,终不被后世详尽阐述。

这部分诊法,在《素问·脉要精微论》当中是这样被记载的:“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翻译:尺肤之内两边的部位,可以诊察季肋的病情;尺肤之外,可以诊察肾脏的病情;尺肤之内,可诊察腹部的病情;尺肤的中段,其左外部可以诊察肝脏的病情,左内部可以诊察胃腑的病情,右内部可以诊察脾脏的病情;尺肤的上段,其右外部可以诊察肺脏的病情,右内部可以诊察胸中的病情;其左外部可以诊察心脏的病情,左内部可以诊察膻中的病情;臂内阴经所属的部位可以诊察胸前的病情;臂外阴经所属的部位,可以诊察肩背的病情;尺肤上部尽处之上的部位,反映的是胸部、喉部的情况;尺肤下部尽处之下的部位,反映的是少腹、腰股、膝部、小腿等处的情况。

如果按照杨上善、王冰等医家的看法,这种诊法就是诊尺肤的脏腑身躯分侯部分,即经文的字面意思,适合于脉诊法,如图所示:

另外,马莳、张介宾等认为尺肤诊法与寸、关、尺三部脉脏腑分侯等同。马莳注云:“后世王叔和之脉,其分部与此大同也欤。”第三种意见认为尺肤诊法是全身脉诊法,去义更远。古代对此经文另一类解译是:该经文表述了寸口脉象的脏腑定位关系。如清•周学霆《三指禅•六部脉解》明确指出:“六部之脉,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

此时诊断部位的讨论,关于诊断方法,则散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邪客》及《灵枢·论疾诊尺》篇中。根据其与内在脏腑的对应关系,通过感知尺肤寒热、坚脆、大小、滑涩、缓急等触觉信息,判断脏腑疾病。但同样因为这些触觉信息缺少明确的度量尺度和临床可操作性,无法应用于实践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能为后世医家系统明晰的把握而慢慢零星出现于世。

近年来,寿氏脉学创始人寿小云先生,在传承王金皋老师祖传脉法的基础上,以《素问•脉要精微论》和《素问•三部九候论》为根据,参考《难经》和藏医学《四部医典》等著作,确立了寿氏脉学疾病脉学理论体系。精准确定寸上、寸、关、尺、尺一、尺二等脉诊部位,直观诊断皮、脉、肉、筋、骨、脏腑等器官部,清晰的将脉象信息总结为振动觉、形态觉和温度觉等可以表述的指感触觉信息,并系统对接西医疾病名称。对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脉象和器官缺失和植入等脉象信息能够全面获取。

寿氏脉学疾病脉法能够迅速识别出脑梗塞前兆、中风急慢性期、高血压数值、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肥厚、瓣膜病变、骨质增生、软组织损伤、肝胆肾前列腺结石、息肉、囊肿、肿瘤、妇科等临床疾病信息。当然不止这些,譬如细菌和病毒感染在脉象上都有差异。

另外,寿老师还首创了寿氏脉学心理脉法,直观感知患者心理状态。《素问•经脉别论》篇中,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脉)皆为变也。”  可见,中医所说七情致病,喜、怒、哀、思、悲、恐、惊等心理状态与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且都可以展现在脉象信息当中。寿氏脉学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心理状态脉象有肝郁、高兴、愤怒、郁怒、心情压抑苦闷、内心痛苦、紧张、逆反、心烦、生活艰辛苦、惊悸、恐惧、亲情缺失、凄凉悲伤、焦虑、抑郁倾向、抑郁症等上千种。

结合寿氏脉学疾病脉法、心理脉法、潜意识脉法和高层脉法,可以广泛搜集疾病、心理及致病原因等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的辨证论治、思考治疗方案才可能效如桴鼓。
相似回答